COUNSELING SERVICE諮詢服務

A 青少年系列

網路成癮症

許多父母抱怨說:孩子整天只想玩電腦、手機或平板,不讓他們去玩,則滿口「無聊」的抱怨與情緒。「網路沈迷」與「厭學」、「無聊」三個問題,在台灣已經成為高比例且影響深遠的青少年問題。為此,格瑞思心理諮商所的研究團隊,賴聖洋心理師、莫茲婷心理師、陳玟琪心理師以及莫茲晶心理師,針對全台2314名國高中生進行問卷調查,以瞭解台灣國高中生的學習無動機、無聊以及網路成癮傾向。研究(未出版)顯示超過50%的全台國高中生有網路成癮的傾向,可見網路成癮的問題是不容忽視的。根據2012年的研究指出,當人們花太多時間在網路上時,大腦對電腦的依賴有如對藥物和酒精一樣有所變化,特別是為了日以繼夜使用網路以致廢寢忘食的族群,其大腦白質和灰質異常,進而影響個人的情緒調節、注意力和大腦決策的能力。

為什麼孩子會沈迷於網路呢?我們可以透過以下四點來檢視:

1. 親子衝突?:若父母忽略、溺愛、或過度管教孩子,會讓親子失去「一來一往、溝通雙贏」的良好關係,以至於孩子我行我素、為所欲為,猶如一部沒有剎車的車子。一旦他面對高刺激、高感官回饋的電玩、網路、漫畫等誘惑,即不知如何自我管理,很容易失速,陷入成癮泥沼。透過與孩子的互動,以建立關係(遊戲、談話--)

2. 身心無聊?:若父母過度強調成績,將孩子時間表填滿,或因太忙而忽略陪伴,會讓孩子嚴重缺乏遊戲空間及互動機會,陷入「無聊」的狀況中,甚至發展為「無聊症候群」。這種青少年的最大問題是身體持續發展,心理卻停滯在兒童「感官運動」的階段,因此對於強烈感官的事物,難於抗拒。

3. 人際孤單?:少子、雙薪家庭成為主流,加上冷漠的家庭氛圍,讓孩子產生極大的孤單感,陷入落寞、焦慮、無助的狀況中。他會開始尋找情感的補償,內心渴求朋友、追求同儕認同,沉溺於社群網站、線上遊戲、手機通訊等。

4. 成就挫敗?:填鴨式教育與升學主義的影響,許多孩子在學習上要不是「不知為何而學」,就是在「PR值」中被「比下去」。孩子在現實環境中感到挫折、缺乏成就感,甚至到了「厭學拒學」的地步。當成就感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虛擬的電玩世界就成了他的「英雄用武」之地。他在裡頭充滿了「我能感」,也是「打不死」的角色,不斷的獲得增強回饋,無形中就成了網路成癮者。

以下參考Kimberly Young(1998)的《網路成癮症的檢測標準》,如下列八題中回答「是」的題目有五題或以上,則有網路成癮的傾向:

1. 我會全神貫注於網際網路或線上活動,且在下線後仍繼續想著上網的情形
2. 我覺得需要花更多時間在線上才能得到滿足。
3. 我曾努力過多次想控制或停止使用網路,但並沒有成功。
4. 當我企圖減少或是停止使用網路,我會覺得沮喪、心情低落或是脾氣易躁。
5. 我花費在網路上的時間比原先意圖的還要長。
6. 我會為了上網而甘冒重要的人際關係、工作、教育或工作機會損失的危險。
7. 我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說謊以隱瞞我涉入網路的程度。
8. 我上網是為了逃避問題或著釋放一些感覺諸如無助、罪惡感、焦慮或沮喪。

「網路成癮症」的成因並非表面的、偶發的!21世紀因「環境與科技」變遷,孩子所接收到的刺激,不是靜態的、就是虛擬的,以至於所需的「真實遊戲」刺激越來越貧乏,取而代之的是科技所提供的「網路遊戲」。然而「網路遊戲」的強大刺激,使他們對於來自家庭及學校的生活,愈來愈無感無聊,形成了網路的依賴、真實生活無聊、學習則無趣厭煩,對身心、人際、學習的發展,價值判斷與生涯發展非常不利。

Our Approash我們的作法

對於網路成癮的處遇措施,我們不是用表面的拔掉、隔離、斷絕等威權的做法,因為那只是表面與暫時的,孩子反而往外發展,且嚴重影響親子關係。我們認為網路成癮是因為孩子與真實世界的互動關係斷裂失連所造成的!所以如何重新連結,重新與真實世界的人事物互動,才是治療網路成癮的關鍵所在。基於這樣的理念,我們有以下的做法:
(1) 透過「家庭諮商」,瞭解孩子沉迷網路原因
(2) 評估「網路成癮」的程度,協助父母參與改變計劃
(3) 提供「生態治療」的介入模式,協助孩子從「三能行動」中重獲學習本能。「三能行動」請參考關係生態治療的「前進新獵人」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