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NSELING COLUMN諮詢專欄

COLUMN |專欄

諮商智慧專欄-生態觀點治療

關係生態治療二:每個生命值得有更好的選擇

採訪/撰文 鄭維萱 實習諮商心理師
受訪者 賴聖洋心理師

孩子想成功嗎? 每個孩子都想,學習是一個本能。

高中生阿綠已換了多所學校,從普通高中到技職學校,他都無法適應。他的網路成癮情況嚴重,也時常感到焦慮,只要遇到考試,他的壓力就會飆升而失眠,生理機制無法調節。

「在書桌前我想看書,我想成為優秀的學生,但一個字都進不到我的腦子裡,我也不明白我怎麼了。」心理師賴聖洋,國中時也曾經歷相似的低谷。成為心理師之後,有機會回過頭來整理當年所經歷的,理解當年自己發生了甚麼事。

在過去聯考的時代,考試考高分彷彿是學習唯一的意義。當時,他不喜歡背書,比起標準答案,他更感興趣的是為什麼電會產生磁力?下雨前的閃電威力那麼大,有沒有可能以後做為強大的電力來源?

然而,這樣的好奇心也許耽誤當時教育體制的學習進度,當他在課堂上提出一個個問題時,老師一聲聲責罵彷彿一個個閃電硬生生劈在他身上,來不及躲開,也無意識反抗。

那些尚未解答的問題仍在賴老師的心中,可是他卻意外的失去讀書的能力,成績從名列前茅變成墊底。家人與老師的關心隨後化為責備,像冰雹重重的打擊在他的身上,「當時我認為自己很糟糕,怎麼努力都無法做到師長對我的期待。」,賴聖洋開始失眠,煩惱自己的意志力不夠,焦慮時他會將腳皮一層層的剝下,也曾試著寫血書讓自己振奮。

大學時,賴老師的身體再也負荷不了多年內在嚴重的衝突與壓力,緊急送醫後住院一學期,身心的病痛十年後才逐漸痊癒。

在輔導諮商領域中學習與服務兒童青少年族群的過程中,賴老師因接觸ADHD的研究,發現自己當時讀不下書的症狀,竟然符合了每條診斷準則。如果他是現在的學生,他很可能需要吃力他能,因為一切的問題可能都在於他有患有ADHD。

然而,檢視當年自己學習的動機與思維,不正是博雅教育所強調的理念,培養學生對世界的認識、社會的關心以及具體的實踐力。「當時大人所批評的,現在回想起來,竟然是我所賦有的特質與優勢,但這些卻是在當時教育生態環境裡的劣勢。」賴聖洋說。

原來問題可能不是簡單的「不專注」,更進一步的探究發現是他的「好奇心、喜歡思考與追根究底的學習模式」。當時他最需要的不是立他能,而是要大人用不同於「當時教育體制」的方式引導他,也許適應性問題就不會擴大成為自我價值的否定與身心上的併發症。

 

至今於諮商領域工作17年的賴老師,於從事諮商工作初期,面對青少年學校適應問題,除諮商外也曾拿起課本幫學生課業輔導,協助學生適應學校的體制,然而有些孩子對於「學校學習」,仍動機低落或抗拒。彷彿卡關的兩人,無法並肩前行,彼此都很灰心。

過去自身的經歷和與兒童青少年的諮商工作經驗成為滋養,引導賴聖洋將兒少諮商工作的思考角度從原本「協助孩子適應學校」,轉變為「協助學生找到自己的價值,自己選擇所要的生涯」;工作方式從傳統的家庭治療、遊戲治療、認知行為,擴展到生態系統的面向,走出諮商室和整個生態系統工作—關係生態取向諮商。

心理工作除了「關係」的陪伴,可以加上「生態」觀點去工作

賴老師先與阿綠建立信任關係,關係生態取向諮商是以關係為根基與孩子工作。當孩子開始能信任大人,大人的聲音對孩子的意義從攻擊或責備,轉為合作與滋養。當孩子明白你是為他好,他不再需要穿著厚厚的盔甲抵擋。漸漸的,他能聽懂大人的聲音,這時候生命也得以開始能傳輸能量與資源。心理師也透過互動,為父母與孩子搭起溝通的橋樑,重建彼此的關係。

關係生態取向諮商相信發展是「個人」與「環境」互動的結果,除了「關係」的陪伴,也強調以「生態」觀點去工作。因此心理師走出諮商室,進入校園與學校一起召開阿綠的個案會議,以「學生」為主體和學校溝通,努力為孩子開拓「有利於個人發展」的生態環境。

失去學習動力的孩子

然而,阿綠網路成癮與拒學情況嚴重,所處的學校系統難以提供有效的協助。當孩子失去與現實環境互動的動機,最重要的是重新啟動孩子的動能。

啟動動能的方式,不是送木材給孩子燃燒,而是讓孩子自己去回應環境,餓了冷了,自己開始知道要找木材燒,因為燒木材可以煮東西和維持體溫。「讓孩子自己回答所學的要做甚麼。」賴老師語氣堅定。

唯有自發式的動機才能持久,因為外力不可能推孩子一輩子。關係生態取向諮商相信個人生涯的發展是需要回應生態的需求,而生態會回過頭祝福個人。

今年暑假,賴老師邀請阿綠暑假參加陪伴者兒少生涯協會舉辦的單車環島營隊。喜歡在網路裡爭霸的他,第一次要和整個團隊一起完成實體單車環島的任務。十天與隊員們吃睡同步,互動之中有摩擦有合作,學習與他人溝通互動,學習表達自己。認識彼此差異,也從夥伴的回饋中認識自己所不知道的自己。

沿路的風景海岸線與山脈美麗的令他屏息,他想知道這是哪裡,於是他學習看地圖,認識的地理。流出的汗水滴到眼睛裡,模糊了視線,體力的付出血液理的血清素上升,他感到體內有一股活力,自己好像不如以往感到那麼悶悶不樂。

這是第一次除了網路世界的競賽外,阿綠想放手一搏。他開始發現,若要騎第一名,他要能控制好自己騎車的步調與速度。他需要思考怎麼做,才能於下坡時不會因太爽快而衝出護欄受傷,漸漸的他開始練習自我控制,有許多事物等著他去學習與練習,為了避免受傷,也為了能奪得第一。

個人在和環境互動與回應實際需求的過程中,大腦自然而然形成新的機制,那埋在土壤裡很久的能力,就在不知不覺中開始發芽了。

這段過程對阿綠而言很辛苦,就像最討厭的爬坡,可是生態給予孩子的是真實的回饋,無可取代的感動。原本低能量的孩子,當他在真實的環境中獲得成就感後,也逐漸累積動能。直到有一天,那對外界的動能高過對於網路的驅力,阿綠和電腦之間的關係就逐漸正常化。

回饋給生態

阿綠神情飛揚的和國中生分享自己的故事,今年他將面對大學考試。自從休學後,他開始自學,也在陪伴者兒少生涯教育協會擔任輔導員,將所學會的技能轉化成專業知識,協助和他一樣曾在學習階段適應不良的人。同時他在與賴老師的諮商過程中探索到自己生涯的熱情,透過行動找到一位健身教練,願意收他為徒弟。

一顆特別的種子,值得有更好的選擇

像阿綠一樣在一般的學校生態中無法適應的孩子,也許未來不被看好。然而,每個生命都必有一個屬於他的位置。一顆特別的種子,值得有更好的選擇,跳脫教育體制所提供的單一生態環境與標準答案的框架,或許他會在合適的生態土壤,長出他獨特的姿態。

關係生態取向的諮商模式,與個人建立信任與合作的關係,除了考量個人的特質、優勢能力與需求,也重視個人所處的生態環境。因此心理師不只在諮商室裡,也將諮商延伸到個人所處的發展環境,以心理專業介入個體所處的生態環境,協助家庭與學校系統都能更有效能的幫助孩子。同時,也積極為孩子建構有利於發展的生態土壤。

在生態中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卻彼此陪伴,不孤單。有一天,種子發芽長成大樹,回過頭來扶持和他一樣的正在土壤裡等待發芽的種子,成為其他種子的典範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