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NSELING COLUMN諮詢專欄

COLUMN |專欄

諮商議題專欄-自我探索

面對我的畢業焦慮…

採訪/撰文 劉昱彣 實習諮商心理師
受訪者 魏子翔 心理師

即將又到了畢業季,許多應屆畢業生的腦海中浮現出許多的聲音…
「現在的科系如果我繼續唸,真的是我自己想要的嗎?」
「現在就進入職場工作,我的未來是不是就真的只能是這樣了…」
隨著畢業時間逼近,卻仍常常找不到解答,也因此感到徬徨與迷茫…

每年的畢業時刻,身為應屆畢業生總會重複聽見一句話:「畢業即失業」,這句話似乎隱含著,若畢業後不繼續升學,就將不再是學生的身分,而會以一個新鮮人的樣貌進入社會職場,但身為應屆畢業生的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要面對這樣的轉變了呢?在這個過程裡心中總有好多的掙扎,以及來自外界的聲音與壓力,這樣的轉換不免使得應屆畢業生感到焦慮不安…

以下先分享一段取自於《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小故事:

有一天,愛麗絲來到了一條路的岔路口,看到樹上有一隻貓。
愛麗絲問貓:「我該走哪一條路呢?」
貓回應:「妳想去哪裡?」
愛麗絲則回答:「我不知道。」
貓接著說:「若是如此,妳走哪條路都可以。」

故事中提及到愛麗絲對於未來要走哪條路是沒有方向的,而貓的回應則表示若沒有方向,那選擇哪一個都沒關係,彷彿也在告訴我們,既然我們無法確定自己未來會是什麼樣子,那今天的我們做哪種選擇都是可以的,因為未來並不是一個選擇後就無法改變,反而是充滿著無限的可能性。在即將面臨畢業的階段中確實會產生很多的迷茫與自我懷疑,更多的是面對畢業後的未知感到焦慮及不安,這些都是自然的表現且也是條必經之路,只是在這條路上我們總會被外界的好多聲音所牽絆,像是過來人有好多的經驗,害怕我們的重蹈覆轍,在這些壓力之下,好像我們都被賦予著現階段就應該要知道自己的未來是長什麼樣子,應該要知道自己的未來怎麼走才是最好,但其實未來本身並沒有對錯或好壞之分,反而是需要回到自己身上,去思考自己是怎麼想的,以及現在的自己能否接納自己是什麼樣子。

身為應屆畢業生在面臨到未來選擇而感到焦慮的情況下,我們到底可以怎麼辦呢?格瑞思心理諮商所魏子翔心理師分享自己過去在焦慮的情形之下時,調適自己的焦慮之四步驟:

1. 找一個空間,讓自己暫停一下
當我們處在焦慮之中,常常會希望自己可以趕快穩定下來,若一直不停地要自己馬上停止焦慮,可能會適得其反,讓自己的焦慮更加劇烈。首先我們可以先找尋一個舒適、安全的空間,與焦慮狀態的自己待在一塊,同時也能透過吸氣、吐氣的呼吸練習,讓自己的狀態慢慢穩定下來。

2. 觀察自己的生、心理變化
讓自己暫停下來後,感受自己在焦慮狀態下可能會出現的生、心理變化,每個人的感覺也會不太一樣,像有些人是生理上會先出現反應,例如:流手汗、肚子痛、肌肉緊繃等,而有些人則是心理上會有明顯的感覺,像是坐立難安、心跳加速,甚至會脾氣變得暴躁、注意力無法集中等等,藉由對自我的觀察,來感受焦慮所帶來的變動。

3. 傾聽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
「我現在真的很焦慮」、「我不知道我該怎麼做」…這些話都是在焦慮下很真實的感受。不帶評價地觀察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像是一個第三者看見自己一樣,帶著好奇的心來聽一聽自己到底在意什麼。如果可以,將這些想法都一一寫下。

4. 將選擇權留給自己
面對焦慮時,我們會聽見好多來自身旁的人給予我們建議,但有時候這些建議是一種幫助,提供我們如何面對自己的焦慮,但過多的時候,也可能是一種壓力來源,壓得我們喘不過氣,適時地暫停並正視自己的聲音後,要如何做決定,也是自己可以選擇的。

另外,魏子翔心理師也分享到,如果今天不是自己擁有畢業焦慮,而是自己身旁有應屆畢業生,且對於畢業後的生活感到焦慮,身旁的我們則可以做些什麼協助呢?

1. 給予支持和陪伴
身邊若有朋友十分焦慮,此時會很需要有人提供溫暖和支持,而我們可以選擇先待在他的身旁,靜靜地陪伴與聆聽他的目前感覺,讓他能夠感受到並不是只有自己一個人在面對這樣的焦慮,帶給他能夠面對焦慮的力量,若有機會,也能試著讓他知道,不論他做什麼樣的決定,他都是一樣好 。

2. 不給予他人建議
面對焦慮的人會希望自己可以趕快逃離這樣的感受,但請記得不要告訴他或教導他應該如何去做,因為當今天方法失敗或沒效果,反而會萌生更多的焦慮與不安,也請相信他是有能力可以處理及面對自己現在的狀態,同時也是讓他有能夠涵容自己的機會。

3. 避免用自身經驗連結他人經驗
每個人在焦慮的歷程與經驗是不一樣的,避免「以過來人的經驗教導」或者是「你的感覺我以前也有過,所以我懂」來回應,因為可能會引起為什麼他人可以走過這樣的焦慮,但自己卻不行的狀態中。

即將面對畢業後的生活而感到焦慮,我們過去的經驗總會讓我們在第一時間聯想到不是進入職場工作,就是繼續往上升學,好像未來的日子就會因為這次的選擇不會再有改變,但這個歷程本身並不是二選一的選擇題,而是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像是有些人會選擇先工作一陣子之後再回歸學校進修;有些人即便先升學,但因為讀書太辛苦而休學;也有些人會想要先到世界各地走走看看,再回來思考後續到底要做些什麼。在這些可能性的前提之下,是需要充分地「探索自己、認識自己並接納自己」,即使外在世界的聲音很紛亂,但若能夠好好探索自己想要的、了解自己期待的,甚至接受還沒完全準備好要面對焦慮的自己,我們在面對未來的焦慮其實也將隨之減緩。

「人生只有短暫片刻的寧靜,未來是充滿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