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NSELING COLUMN諮詢專欄

COLUMN |專欄

諮商議題專欄-校園學習

不想上學,請聽聽我心聲

文:莫茲婷 諮商心理師

小濱媽媽自在的說:「回想起兩年前,我們全家陷在水深火熱中,但真要謝謝兒子,不然我和爸爸都沒有成長的機會。」

我問她:「你和爸爸最大的成長、改變是什麼?」

小濱媽媽回應我的話:「我們聽懂了兒子的聲音,也聽懂自己的聲音,最重要的是聽懂了之後,能把自己搞定!」 小濱媽媽雀躍的回顧這兩年的點點滴滴。聽懂聲音這件事,拯救了他們家啊!

兩年前,小濱媽媽來求助時,天天為孩子洗淚:「每天早上家裡就像打戰一樣,我罵他、吼他,我嘶吼的哭、我求他、甚至打我自己給他看,怎麼弄就是不去上學!」

不僅如此,小濱媽媽還有其他困惑在心裡:「我最怕接到老師的電話,我不知該怎麼對老師說孩子不去上學。因為不管怎麼問他,他就是不說原因,只說:『學校很無聊,我不去!』老師都說他在學校看起來好好的,也沒有被同學欺負。在我們看來,他就是『懶惰』!爸爸也動手打過他了,但完全沒用!」

一個失去動能的孩子,完全啟動不了!大人們當然是心急如焚。幸好小濱願意接受諮商,諮商成了他的一扇門,通往他的內心,重新啟動他相信在這世界上,有人能聽懂他的聲音。

第一見面時,小濱和我單獨面對面,我好奇問他是什麼原因他願意來見我,小濱說:「家裡吵死了,一點都不安靜,爸爸媽媽輪流炮轟我,我只是不想上學而已,難道這全是我的問題嗎?」小濱的爸媽也希望藉著諮商,瞭解孩子不上學的原由,所以來諮商之前,媽媽對小濱說:「你去和諮商師談一談,讓她幫你分析你不想上學的原因,不然再這樣下去我們會吵個沒完──。」停止爭吵是雙方都希望達到的目的,因此小濱願意和媽媽一同前來諮商。

小濱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看似在挑戰原設計:上學、補習班、寫功課、考試。要向這如此完善的體制下戰帖,其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表示小濱其實累積了不少正負能量。所以我先肯定小濱是一個有自己想法的孩子,再進而瞭解他所想的:「小濱,你做的事有許多大人都看不懂,但是我想一定有原因的。」

小濱發出嗤之以鼻的聲音:「講了也聽不懂!幹嘛講呢?」我點點頭,只回應:「嗯!」

接著不知什麼樣的驅力,小濱願意多講一些:「去上學到底要幹嘛?上課也很無聊,老師照課本唸、趕進度,學生也不一定都在聽,睡覺的睡覺,講話的講話,傳紙條的傳紙條,上課玩手機﹣﹣都有。有些老師會管,有些老師根本不管,管的方式就只是處罰學生、記警告之類,一點用都沒用!再來就是一堆考試﹣﹣」

小濱說完後,我說:「我聽得懂,而且不是第一次聽見!也很有道理,如果我是你,我也會受不了!大人上班要是遇到如此環境,也會想走人,但學生卻很難。」

也許小濱感受我說的並沒有否定、也沒有急於辯駁他所說的,他說得更激動了,也說出了有關他想要的學習以及學習的方式,我也回應了他的看法。接著,小濱帶著沮喪失望的口吻說:「我很困擾自己為什麼要有這麼多想法,這些想法反而造成我很痛苦﹣﹣。」

我回應他:「也許大人只求方便、怕麻煩,照著做最省事了。但,把你的想法否定或壓制下來,只會讓你更卡住、更憤怒而已。所以,我希望能幫你多找一些支持者,包括你的父母,認同你的想法、支持你、鼓勵你、替你找一些相關資源,也幫助你走過這過程。」

小濱又再次的嗤之以鼻說:「我爸媽是很難改變的,不可能!」

我聳聳肩:「試試看吧!」小濱沒有表示太多反對意見,所以我邀請媽媽進入諮商室,開始進行家庭諮商。

我把小濱的想法述說了一遍:「小濱對學習有他自己的想法,也希望得到你們的支持。」

小濱媽媽說:「有啊!『其實』我們都很支持他啊!他只要願意去學校,我和爸爸什麼都願意配合。」

我繼續說:「小濱媽媽,他說了很多次:他去學校很痛苦,他不想浪費他的時間在學校,他想找更適合他的學習方式,他更想要的是自學。」

小濱媽媽急著插話進來:「『其實』我們只是希望他能完成學業,順利畢業,並非要他得第一,或表現優異,小濱對自我要求太高了!」

我和媽媽一來一往的溝通多次後,發現媽媽口中的「其實﹣﹣」,是內外矛盾不一致的訊息;表面是正向支持,實際上是無奈、消極及要求。小濱被要求該按照社會傳統的劇本,違背或不符合的則該被刪去,小濱的聲音因此被消音在空氣中!同時我也發現了:小濱媽媽其實很害怕對立的聲音,而盡全力的想要逃避或壓抑它;因此,決定和媽媽談談她的「矛盾」,好讓對立的聲音可以都被聽見,也因此可以得到整合。

我接著問媽媽:「小濱媽媽,你的一句『其實﹣﹣』,否定了小濱想法,所以他常常感受到:『你們聽不到我在說什麼』,他很生氣!但是,一定也有原因阻隔了你們聽見他的聲音,是擔心你們的努力被否定嗎?或擔心未知的未來?我這麼說,並不否定你們,而是希望能幫助你們互相聽懂彼此的聲音。」

媽媽沉默了一會:「其實﹣﹣」話一出口還沒說完,小濱和媽媽都笑了。笑是不言而喻的傳達母子倆都覺察到了過去互動之間的障礙物:「其實」,它不僅是一個口頭禪,而是因為擔心傳統的「應該」會被挑戰,而建立起來的防火牆。媽媽接著修正說:「我是在傳統環境下長大的,別人說什麼我就去做,但是小濱卻要違背傳統,我當然害怕啊,沒有人教我怎麼做!」媽媽坦露了內心的感受,小濱也聽見了,真正促進了深度的溝通。

我說:「『其實』媽媽很聰明,只是缺乏一些些勇氣和方法。但如果你願意,可以多聽這方面有經驗的家長,他們可以陪伴你、支持你。」

媽媽點點頭說:「我會害怕去做和別人不一樣的事,但﹣﹣我卻偏偏有一個不一樣的小孩。我很需要聽聽這些父母的經驗,建議我該怎麼做。」媽媽眼神轉向小濱:「我說你不一樣是你很有自己的個性、主見。」

「小濱他有自己的個性、主見,媽媽要多聽並且聽懂他。他不是無理取鬧的小孩,是因為沒有人懂他,所以他表現出對所有事的抗拒。媽媽今天重新瞭解他、跟隨他,他會慢慢重新啟動的,對吧,小濱?」最後我的眼神轉向小濱。

「嗯!我不是要給你找麻煩,我真的是受不了才這樣的。」小濱對著媽媽說。

「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給我找麻煩,是因為我不想面對這些麻煩,所以製造了更多的麻煩。接下來對我來說,是極大的挑戰也是麻煩,但是﹣﹣勢必要去試。」媽媽看待問題的方式改變了;媽媽願意傾聽孩子的聲音,漸漸從抓緊「應該」,到跟隨孩子的內心;從擔心漸漸轉為信任。媽媽改變了,孩子也重新啟動了!

兩年後,小濱媽媽向我分享她跟隨孩子的成果:「暑假快到了,他告訴我他不想去上暑輔,因為對他沒有幫助,他想安排自己想要學的東西,我要打電話跟老師請假,我很緊張,可是我還是選擇支持他的決定!當自主管理的權力交給他,他偶爾會失控,但大部分都做得很好﹣﹣。說實話,我現在越來越欣賞我的孩子!」媽媽笑得開心。

~少了傾聽就成為荒謬
小濱媽媽最大的欣慰是:「聽懂了孩子的聲音,也聽懂自己的聲音!」 任何親職專家或有經驗的父母,只要談論到該如何增進親子關係時,一定會提到「傾聽」的重要性。傾聽真的這麼重要嗎?從文字的根源亦可以印證「傾聽」真的很重要!倘若父母不去傾聽孩子的內心及想法,就是對對方的聲音「聾耳不聞」,拉丁文中的「聾」是surdus,而完完全全「聾」了,則為absurdus。absurdus,後來成了英文字absurd,意即「荒唐」、「荒謬」的意思。 如此可知,當不去傾聽孩子的聲音時,如同雞同鴨講,繼續演變的結果將是讓關係變得荒腔走板!因此,傾聽可以讓我們瞭解孩子的內心,不因自己的主觀而誤判外,另外更重要的是:當孩子感受到父母樂意開放傾聽,則能感受到自己的想法是寶貴的,也進而學會尊重與傾聽別人的想法

註:基於保密的原則,文中所有提及或可推論之人事地均已徹底改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