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NSELING COLUMN諮詢專欄

COLUMN |專欄

諮商議題專欄-親子話題

小孩迷戀名牌,父母怎麼辦?

康健雜誌193期,吳若女採訪整理,專家解答 莫茲婷

Q:一我有兩個小孩,分別是國中三年級和一年級。大兒子很乖,很懂事,能體諒父母的辛勞,但小兒子就不一樣,常吵著要名牌,讓我們壓力很大。一年多前開導過小兒子,他安靜了一陣子,最近又來了,比以前還嚴重。

這兩個小孩差別這麼大,不曉得是天生個性的關係,還是跟他們的成長過程有關。老大從小帶在身邊,亦步亦趨的教著,小的曾讓他住校過幾年,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我們跟他有些距離,無法像老大那麼親近,他受到外面的影響太大。

現在已經把小兒子接回來,不再讓他住校了,想從頭教起,不過雙方磨擦衝突很大,我們該怎麼辦?還來得及救這個孩子嗎?


專家解答:

我想先定義一下品牌和名牌的不同。所謂的品牌,是指產品在基本功能之外,所使用的材質和設計美感都不錯,品質在一定水準之上。而名牌是指除了擁有以上條件之外,還具有某些附加價值,像是外在社會地位的象徵,經濟財富的展現,或是風流雅士的品味質感。

為什麼人會想要追求名牌?通常跟它背後的意涵有關,它是一群有財富或社會地位的人在使用,跟著使用,似乎也能提昇自己的地位和能力。另一方面,使用名牌也是自我的延伸,想補強自我價值,人尋找自我價值的方式有很多種,像努力讀書或工作,以獲取好的學位或晉升,但使用名牌是很快捷的方法,可以快速獲致別人的眼光,不用花太多的時間精力去培養和累積。

追求名牌並沒有不好,因為它的確擁有好的功能、美感設計和品質保証,但如果到了非名牌不用,就會產生問題。當我們非什麼不用或非什麼不可時,就會產生內在的僵化,價值觀受到制約,失去了自由。什麼叫做自由?就是自己有足夠的靈活度和彈性,可以選擇其他替代方案,不會因為沒有使用某種東西或某個名牌而感到悵然,內心由此出現不舒服的感覺,像是自覺不如於人,無法出去見人,或是沒辦法跟人平起平坐,讓人快速眼睛一亮等等自我假設。

從一開始所提出的兩個例子來進一步說明,當父母在為孩子煩惱,苦於何不手上有一隻魔法棒,能讓孩子在剎那之間,其所有問題都能消失時,父母所能做的就是「無條件的改變」!


**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

你說小兒子很喜歡名牌,讓你們覺得壓力很大,我想也許可以從三方面來了解他的狀況。

一是如你所問,是不是天生的?有些人的確從小就對某些事情或物品的感受能力特別強,像是對美感等各種感官、對物質質材、或是對設計有天生的直覺,能區辨好壞美醜,是從小就有,渾然天成,不需要外在教導啟發的。

像我有個學生,對耳機十分挑剔,他的父母就覺得很納悶,不過是個耳機,能聽得到聲音就好,為什麼要買昂貴有品牌的耳機?但那孩子就是很堅持,因為他能分辨出不同的音頻,對聲音十分敏銳,當他使用品質差的耳機時,會感到痛苦不舒服,因此不管怎麼樣都央求父母要給他買好的耳機,經過很多次的溝通,父母才了解他的狀況和需要。

二是如你所好奇的,是不是跟後天的成長過程有關?如果有影響,應該是跟他的依附關係有關。人在出生後會跟主要照顧他的人,通常是父母,建立親密的關係,比如說,能夠了解他的需要,滿足他的需求,愛他和照顧他。當一個人被愛、被了解足夠時,會產生足夠的安全感,建立好的依附關係。當他覺得愛不夠時,就很難產生歸屬感,也會影響他自我的價值感,想透過外在的東西來補償或填滿。每個人使用的方法又不太一樣,有的人是在學業上追求名次,以得到父母的愛;有的人是在運動或其他才能上追求表現,想得到別人讚賞的眼光;有些人則可能是透過使用名牌,表現自己的價值。

你說小兒子之前是住校,有可能因為如此,在時間和空間上跟你們比較疏離,沒辦法像大兒子亦步亦趨帶在身旁,那麼親近貼心。不過我想提醒你們再往前推,在他住校之前,你們跟他的關係如何,夠不夠親近?家裏的老二有可能沒像老大,一出生就受到充份的照顧,老二有時會受到忽略,或是老二是由別人帶大的,跟你們可能就是隔了一層,彼此都不了解對方,只是維持家人形式上的關係。

三是同儕團體對他的影響,他想從同學朋友中得到自我認同。看起來小兒子是小學階段就住校了,不曉得他住的環境如何。如果是比較昂貴的私立學校,身旁同學用的可能都是名牌,因為他們都是跟著父母一起用長大的,已成為生活的一部份,不足為奇,可是你小兒子到了那個地方,即使原本家裏原本不使用那些東西,他都會想跟著使用,以打入同學的圈子。加上他還那麼小,無從分辨,不曉得人的自我價值可以透過其他方法來建立,不一定要透過名牌,他就從他所看到的表層現象學習,成為他價值觀,不可忽略,同儕團體對現在的他會有很大的影響力。


**用新的眼光跟孩子建立新關係

你說現在小孩接回來了,可是跟你們有很大的磨擦衝突,我想應該給你們不少壓力和痛苦。我建議你們要多點耐心,跟他建立新的關係。如果之前不夠親近,現在就是在補做之前沒做的功課,如果之前還算親密,現在也要換個眼光和方法來建立關係。

一是先觀察他,而不是先開口說話。觀察他現在的興趣、喜好、才能和天賦,比如說,他是不是從小就喜歡美的東西?或對某些感官事物特別敏銳?要從日常生活細細的觀察他。

我另外有個學生,在小學三年級時要求他爸媽給他買一條三千塊的牛仔褲,他父母當然也無法接受,一個九歲的小孩怎麼能穿那麼昂貴的褲子?可是這孩子後來就是走了設計的路線,先是學美容美髮,後來當了服裝設計師,前陣子我還參加他的服裝發表會,全家人都很開心,現在都以他為榮。

我記得出名的華裔設計師吳季剛,好像從小是喜歡玩芭比娃娃,如果是別的父母可能早就氣死了,會一直糾正導正他,要他做一個男生該做的事,可是他的媽媽好像就能了解和接受他,支持他想做的事,後來成了聞名的設計師,就是發揮了他的才華和能力。像這樣特別的小孩,通常都是走設計路線,他們的感覺敏銳,喜好甚於一般人。

 二是多跟孩子聊聊,用好奇探索的心態了解他,而不是帶著指責和評價。

 比如說,像朋友一樣請教他:「為什麼這個牌子的耳機會比較好?好在哪裏啊?」或是「為什麼你會喜歡這件牛仔褲?而不是那一件?這兩件有什麼不一樣?我看起來好像都一樣耶。」

如果孩子可以說出一個所以然來,比如說,他說:「這個耳機可以很細的聽到它的高音和低音,另一個耳機就沒辦法,糊糊的」,或是「這件牛仔褲剪裁的線條不一樣,它可以表現出臀部的曲線,拉高腿部的線條」等等,就代表孩子對事物的鑑賞能力的確不同,有其敏銳度。

如果孩子回答:「我們同學都用這個啊。」或是「別人有,我也想要有。」就代表他受到同儕的影響較大,不過也不要因此抹殺他的欲望,因為同儕壓力對他們這個年齡還是很大,要用別的方法來引導,例如,可以告訴他:「你希望能和朋友一樣,朋友有的你也有,你覺得這樣可以有助於你們的關係?這是唯一的方法嗎?」透過開放式的對友情的討論,可以慢慢的讓孩子分辨真正的友情是如何、如何又是更貼切的交朋友方式。

如果孩子就是語焉不詳的堵上一句:「哎呀,你們都不懂啦,不要再問了。」也不要因此覺得挫折,小孩正在轉大人的時候,可能都還搞不清楚自己是怎麼回事,說出來話當然也會含含糊糊,不要因此就被他們激怒,或是追著他們說明白,把關係弄得很僵、很緊張。

要跟孩子培養輕鬆、有趣、親近的關係,打破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刻板印象。像是主動去學現在流行的軟體,會讓他們眼睛一亮,原來爸媽也懂這些,不是很死板的,只抱著以前的東西教他們。

除了從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切入,也可以參與他們的生活,培養共同的活動喜好,像是一起運動,做同樣的事情,會讓他們覺得父母不是離他們遠遠的,只是在教訓他們,而是每天在生活中可以依賴諮詢的對象。

有一個指標可以檢測你們之間的距離,就是你們能不能一來一往、很自在的聊天?彼此都有話想說,有話題可聊?如果你們現在還不行,跟孩子說一句,他不回下一句,也不要覺得挫折,或許他們明天會有第二句話,後天觸發某個話題,回應就會愈來愈多,一次一次慢慢累積。當有一天你們能自在的一來一往時,就代表你們愈來愈親近了。


**用討論代替批評指責

不過在此之前,你們要先面對的是現在的磨擦衝突,有可能是沒長久住在一起,生活習慣不太一樣,也可能是對事情的想法感受不同。不管是哪一種,當孩子有不合宜的事情或行為時,做父母當然都會想要教導,不過用討論的,可能會比直接的糾正責罵來得好。因為小兒子現在已經上國中一年級,是半個大人,不再是小學生,加上住校離家有一段時日,你說想要從頭教起,不如說跟從他做朋友開始,先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態。

比如說,看到他生活習慣不好,像是同桌吃飯時,他會不禮貌的翻揀菜餚,或有其他不雅的動作,直接訓斥他,一定會立刻引發他的不滿,掀起雙方的衝突,不如從「利己」的角度跟他開啟話題,有進一步的討論。像是跟他說:「你這樣吃飯很自在、很舒服,媽媽也很開心,你這麼喜歡家裏做的菜,不過如果以後你當了大主管,大家一起吃飯時,你還吃得這麼大聲,可能會讓大家覺得很奇怪……」多用輕鬆、幽默的方式讓他明白,修正調整自己的行為是為了他好,而不是為了爸爸媽媽的面子或要求。

教養青春期的孩子,跟教育小小孩不太一樣。要先跟他們建立信任感,當他們能打自心底信賴依賴父母時,什麼話都好說,當彼此還不夠親近信任時,就要稍微退幾步想一下,比如說,「我這樣說,孩子會不會產生誤解?」也許你會覺得何必想這麼多,自己的孩子有什麼話不能說、不能罵的?但別忘了,你們現在是在彼此適應,他回家住是新的生活,你們在建立新的關係,要把前面的空白補回來。

怎麼讓孩子感受到你們的愛?我建議,多跟他他有單獨相處的時間,就像情人或夫妻之間的約會,是甜蜜、輕鬆、愉快、只屬於彼此的。像是媽媽單獨陪他上街,買東西或聊天,爸爸單獨跟他在一起,運動或是玩線上遊戲,他會很快就感受到父母親的愛,爸媽願意花時間陪他、了解他,就像情人之間是私密、沒有距離的,能夠心心相印,心有靈犀一點通。

在你們另一個小孩,大兒子的部份,不知道這個哥哥是怎麼看待弟弟的?可能也如你們一般,有點陌生,如果兩人興趣相投,也許能一起去做喜歡的事情,哥哥也可以有單獨跟弟弟在一起的時間,慢慢的也能培養出兄弟之情。

你信裏說「大兒子很乖,很懂事,能體諒父母的辛勞」,如果大兒子比較成熟,可以試著把小兒子的狀況告訴他,分享你們的作法和想法,邀他一起來接納這個剛回到家的弟弟,讓弟弟感受到全家人的愛。如果大兒子並非那麼成熟,則要注意你們對待他們的方式,別引起哥哥的嫉妒或不滿,結果又造成另一個孩子的不平衡,顧此失彼。


**新手上路,請多包涵

教養青春期的孩子的確不容易,最好的方法是在後面當他們的軍師,而不是在前面一直指揮他們。就像開車教練,最好、最高段的方法,是靜靜的坐在旁邊看,偶有偏斜,輕聲細語,溫柔的提醒一下就好。

回想我們自己學開車時,如果教練在旁邊一直大吼大叫,很緊張的指揮我們,我們也會被搞得緊張兮兮,甚或嚇得束手無策,不敢再開車。要給小孩有犯錯的機會,然後重新改正,讓他們自己有機會把方向盤轉回來,就是所謂的新手上路,請多包涵。

不過父母也有幫忙踩煞車的時候,或是教他們如何踩煞車。例如,孩子喜歡某些品牌的東西,就可以從預算和物品的需求程度來做區分,如什麼是必需品、而什麼是非必需品?如果是必需品,父母會在合理範圍內為他購買,如果超過預算,差價的部份請他用自己的零用金補上,這樣既滿足了他的需求,也不會超出家裏的預算。如果是非必需品,當然就更應該由他自己存錢購買,而不是讓父母無限制的提供,父母沒有必要滿足他所有的慾望。這樣可以讓他提早學會生活自處的能力,以及合理正當的理財觀念。(吳若女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