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NSELING COLUMN諮詢專欄

COLUMN |專欄

特殊族群專欄-動態獵人

是「獵人」,不是「病人」

文:賴聖洋心理師
 

 

每個人應該都會同意,人類所有的知識都來自於對萬物的觀察、學習與再創造。因此,任何的專業必須把自己放在這個位置上,否則就是一種偏執與狂妄。在人類的歷史上,曾經犯過一個很大的錯誤,叫做「人定勝天」。然而,在21世紀的今天,當面對大自然反撲的時候,我們慢慢地學習到如何順應自然的法則,而不再自以為是。這樣的法則,在討論所謂「ADHD」顯得更為重要,否則會製造很大的謬誤與悲劇,演變成專業會傷人的戲碼。

現象與解讀

「你的孩子需要去看醫生,他有專注力的問題!上課不專心、愛講話,甚至會起來在教室走動,寫功課拖拖拉拉,個性又很衝動....。」許多家長會接到老師關注的電話與建議。家長在老師的建議下,滿懷焦慮擔心地帶著孩子去醫院接受評估,結果有很高的比例被認定為「過動症」。醫生會開諸如「利他能」、「專司達」的興奮劑藥物,告訴家長要定期服用藥物。結論就是:孩子生病了!

這樣的劇本,在教育的現場經常遇到,如此解讀是天經地義的事。所持的理由就是:「許多像你孩子這種困擾,服藥再加上行為治療,都判若兩人能專心上課。更何況孩子若無法專心,他的功課會嚴重落後,會影響到他的自信心…」大部份的父母在老師及專家的權威下,也只好抱著姑且一試的心理,若能解決專心讀書的問題,不也是大家所樂見的嗎!

「醫療模式」強調專注力困擾是生理的問題,是一種「疾病」,既然是一種疾病,吃藥是理所當然的手段。拜神經心理學之賜,這樣的結論乃是目前最夯最流行的論述:「專注力的問題,如同憂鬱、焦慮的問題一樣,其實都是大腦、基因惹得禍!」生活在21世紀的今天,好像你必須要這樣說才代表「有科學的素養」、「趕得上時代」…真是如此嗎?我們有其它的選擇嗎?身為父母的我們,到底要採取怎樣的態度,來看待我們孩子的專注力呢?

是ADHD?還是「獵人適應症候群」

話說世界之初,出現不同特質與能力的人,其中獵人是世界文明的先鋒。什 麼是獵人特質呢?首先需要冒險犯難、活動力強,才能勝任開荒的工作。第二需有製造打獵工具的能力。第三需有敏感的感官能力,方能有效察覺各種動物的蹤跡。第四需要有耳聽八方、眼觀四方的能力,(農夫說這是不專心),且要在 發現獵物的時候,有立即果決的反應(農夫說這是衝動)。第五打獵之餘,他們也是天生的藝術家,無論音樂、美術、陶藝、舞蹈….。

然而,獵人危機乍現….獵人與農夫幾千年來各有各的角色與職責,也互相尊重合作。然而隨著工業革命....資訊時代的來臨,世界急速變化,尤其是教育的制度。他們最大的考驗是必需去讀農夫學校(尤其是台灣的農夫學校)。「農夫學校」有幾個特點:在教室內授 課(有少數戶外課,如體育課,但經常被其它課借用)、偏重語言及數理傳統的智商(表現不佳者就是他們有問題,需要協助他們回歸主流,多元智商的觀念仍在啟 蒙階段)、強調符號學習、記憶、重覆練習(就是所謂填鴨式的教育)、需要長時間的上課(如果再加上夜輔、晚自習、考前衝刺,每天在校的時間甚至超過14小 時)、以考試及分數為評量標準(尤其是國、高中每天考三、四次是不足為奇的,且每周成績排行)。

獵人在此學習,結果是苦不堪言。例如:上課不是發呆,就是 動來動去、愛說話、甚至起來走動(這是增加大腦血流量,以便專心聽講的自動機制)。他們不善於閱讀、有時會跳行、功課常寫到半夜(而且因此與父母衝突,常邊寫邊哭)、不喜歡重覆練習(因為寫的很慢,且經常被擦掉重寫)。久而久之,逐漸對學習產生疲乏與挫折,尤其是在國中開始,更是無法應付大量的記憶「資 料」及考試。因此,他們去學校往往只為了「人際」,在課堂中則度日如年。這樣的狀態每況愈下,不但傷害了他們自己的自信心,且引發了親子、師生間不斷昇高 的衝突。許多獵人忍耐到了國中畢業時,已經傷痕累累,不是自我放棄、我行我素,就是併發了嚴重的情緒行為問題。


獵人優勢發展方案

適應問題的發生,僅僅歸因在當事人的身上合理嗎?事實上,他們往往是不當教育或教養的代罪羔羊。然而,「醫療模式」將焦點放在個人的問題上,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有相同的專注力,否則就是專注力的疾病。他們忘記去思考,每個人在訊息處理及學習模式(learning style)的型態上有很大的差異。醫療的思考典範中,必須發展一種治療法,讓孩子能夠跟「正常人」一樣,也可以做靜態的學習,不但使自己恢復學習的信心,也解決了老師的困擾。要達成這樣的改造計畫,他們聲稱可以進行藥物與行為治療。 問題是:在醫院中,行為治療根本就不符合成本,「藥物」才是真正治療的所在。在這樣的氛圍下,孩子所承受的是疾病的標籤、優勢的喪失、長期吃藥、自我認同矛盾。

這樣的處遇方式,不但不符合教育原理,在醫療上也有很大的瑕疵,對當事人真是情何以堪!醫療模式不但在診斷上過於草率,將適應困擾歸因為個人疾病,又在處遇上過於濫用藥物,將人當作生化有機體在處理,忽略了人類最寶貴的「天生氣質」及後天的「學習互動機轉」。

一個動態的孩子,你把他放在靜態的環境中,他會發生的問題,就有如把一隻的獵狗,整天豢養在家中一樣,結果就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因此,動態的孩子所擅長的,是操作體驗及師徒式的學習;他們的專注力偏向「搜索型」,而不是「焦點型」。因此,如何針對他們的優勢,設計出合適的環境,用合適的教育模式來協助他們,是真正解決適應問題的方法,我們諮商所稱之為「獵人優勢發展方案」。這個方案的主要介入措施,乃是強調當事人的優勢能力,尤其是探索、冒險、創造發明、活潑互動有關的。同時, 運用生動的訊息溝通模式,例如體驗或操作,避免過多的重複練習、符號解碼及長時間的靜態活動。

結論

這樣說來,以上是反對醫療用藥?否定ADHD的存在嗎?事實上,是在強調一種整合的、謹慎的論述與介入模式。ADHD就算存在,但比率一定很低,不像現在所宣稱的8%。同時,用藥必須在行為治療的前提下,才合於醫療倫理的。如果違背這樣的原則,我們將看見一個嚴重的後果,就是「專業會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