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NSELING COLUMN諮詢專欄

COLUMN |專欄

諮商議題專欄-伴侶婚姻

我們的感情怎麼和以前不一樣了~談伴侶關係中的自我分化

採訪/撰文 劉昱彣 實習諮商心理師
受訪者 許立亞 諮商心理師

「為什麼對方總是不能理解我?」、「我們對於好多事情的看法都不一樣,也常有好多的爭執和衝突?」、「他以前不是這樣的,是他變了。」在這個快速變遷且充滿挑戰的時代,維繫長久幸福的伴侶關係可能是許多人追尋的目標。然而,要維持一段穩定的伴侶關係並非一件容易的事,關係中兩個獨立的個體受到不同的家庭背景、環境等因素,要如何連結、維持與發展一段伴侶關係,並非僅僅仰賴浪漫的情感元素。

國外學者Bowen(1978)提出自我分化的概念,意指一個人開始發展獨立的自我,有能力去區辨自己和他人的感覺、想法,而非將二者融合在一起,開始能夠維持個體自身的獨立,並同時具有與他人維繫親密連結的情感關係。許立亞心理師分享Skowron與Friendlander於1998年提出四個評估自身自我分化程度的指標,分別為「情緒反應、自我立場、與他人融合、情緒截斷」。 以下透過一個小情境,讓大家有機會體會上述的四項指標:

「我和伴侶約好要一起在週末的時候到外縣市遊玩,但我的家人在我出遊前夕打電話,需要我留下來處理一些緊急的事情。」這時候的我會有什麼狀態呢?

(1) 此時,我可能會出現難過或焦慮的心情,因為原本的計畫被打亂而感到沮喪,亦或者是不知道我的家人發生什麼事而感到擔心,這也是所謂的「情緒反應」。

(2) 在這個過程當中會冒出現一些想法,例如:我的家人臨時需要我,所以我需要留下來協助,這樣我就沒辦法與伴侶一起出遊,所以需要把事情提出並跟伴侶討論與溝通,將自己內心的想法表達給對方知道,此刻的我具有「自我立場」。

(3) 相反地,當在家人和伴侶之間形成兩難時,不知道要如何做選擇時,可能會想要去迎合伴侶的期待,但又會過於擔心家人,對於自己要做哪個決定而猶豫不決,又會受到其他人的影響,此時的狀態會被視為「與他人融合」。

(4) 最後則是在這樣兩難的過程中,開始感覺到較大的壓力,而為了減緩壓力帶來的壓迫感,會促使自己要保持冷靜或維持理性,而忽略掉自己真實的心情(忽略掉自己的擔心或焦慮),只希望趕快能夠把事情處理好,這也是所謂的「情緒截斷」。

同時,許立亞心理師也依據自身的實務經驗,與大家分享在關係中提升自我分化能力,對於伴侶關係的幫助與變化:

(1) 消化關係中的「我們」是不一樣的-在關係裡容易無意間開始期待對方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但在關係的初衷裡並非是去改變對方,而是在過程中雙方能夠維繫既獨立又親密的關係,保有彼此的獨立性與自主性,這樣的關係建立較有機會維持穩定且長久。

(2) 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在關係中因為兩個人來自不同的背景,面對到關係時可能會有衝突或摩擦,並非透過情緒來控制或影響對方,反而是藉由表達來傳遞彼此內心所想,即便雙方的想法有落差或不同,在溝通中仍有機會彼此聆聽、接納和理解。

(3) 培養自我意識與自我覺察能力-從關係中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以及因應方式,能夠讀懂自己的感覺和照顧自己的需求是重要且不容易的事。當我們有機會更認識、更懂得照顧自己,我們也才有力量去關愛對方。

「一段理想的伴侶關係並非是把對方變成我想要的樣子,而是能夠在關係中能夠自在、舒服地展現出自己真實的樣貌!」若有需要,則可尋求心理專業協助介入,讓自己和伴侶有機會一同討論,並從中發現和覺察目前關係的樣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