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NSELING SERVICE諮詢服務

A 青少年系列

拒學?!懼學?!

拒學-懼學本身並非是一項診斷,乃是在反應學生適應家庭及學校所引發的困擾。因此,我們關注的焦點不單放在上不上學的表徵上,更需要關注引發拒學-懼學的因素。拒學-懼學的困擾,一般統稱為「拒學症」。然而,將之分成「拒學型」與「懼學型」,反而比較貼近於事實。

一、拒學型:學習動力與成就低、缺乏上學動機與意願、在校沒有朋友、討厭老師、覺得學校生活很無聊、不服學校的管教….。但依其不同的原因,至少可細分成(1)特質併發拒學(如:專注力缺失過動症的孩子)(2)情緒(憂鬱)併發拒學(3)發展併發拒學(如:學習的創傷經驗)(4)品性疾患拒學(如: 參加幫派)。

二、懼學型:雖然有意願去上學,但是對於學校人、事、物...等感到焦慮不安,包括擔心老師的管教、對同儕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害怕學校的氣氛、...,因此在心理上產生極大的矛盾,以至於無法上學。但依其不同的原因,至少可細分成(1)特質併發懼學(如:亞斯伯格的孩子)(2)情緒(焦慮)併發懼學(3)創傷併發懼學(如:長期被霸凌的孩子)(4)精神疾患懼學(如:社交恐慌症的孩子)

拒(懼)學症的形成,往往不是一朝一夕的!早期孩子先對上學有許多的抱怨,接著開始有不想上學的念頭,也愈來愈頻繁找「藉口」請假(例如:身體不舒服)。這時,大人若不予理會或責備孩子偷懶之類的,會使孩子進一步惡化。孩子在面對隔天要上學這件事感到焦慮,早上起床也越來越有困難,即使到校有時候也會不進入班級,只待在輔導室。這種景況越來越顯著,直到完全不去上學。在這過程中,孩子與父母間往往每天掙扎在「上學與不上學」的議題上,以至於造成親子甚或親師間極大的衝突與壓力,有如每天在拉扯中渡日子。很多家庭因此陷在極大的困境中,又要擔心孩子因為請假超過規定的時數,可能沒有畢業證書。凡此種種,實在是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當中的痛苦滋味。

Our Approash我們的作法

  • 透過「家庭諮商」,瞭解孩子拒(懼)學原因,且建構孩子的支持系統:
    (1)透過與孩子的互動,以建立關係(談話--)
    (2)和重要照顧者彙整相關成長資料
    (3)進行人格&心理測驗
    (4)協助父母與孩子重建信任的關係
  • 評估「適應困擾」的程度,建立父母、學校與醫療的工作團隊:
    (1)評估孩子適應困擾是屬「重度」(已經拒/懼學)、「中度」(拒/懼學高危險群)或「輕度」(厭學)
    (2)協同父母至學校,在輔導或特教老師的協助下,討論輔導孩子的處遇策略,尤其是「個別化教育方案」(Individual education Program)
  • 提供「生態治療」的介入模式,協助孩子從「三能行動」中重獲學習本能
    (1)鼓勵孩子先參加「身心活動」,從當中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從互動中重獲發展所需的「動能」,且從「成癮」的困境中脫離。
    (2)在同儕的陪伴下,激發孩子學習「任務」所需的技能,進而在學習輔導的介入下,選擇自己善長的學科,逐漸找到自己的學習模式,改變自己的學習經驗,此階段是在建構孩子「三能行動」中的「技能」。
    (3)提供孩子各種「任務」且成為「志工」或「打工」,協助孩子「在做中學」或「學以致用」,此階段是三能行動中的「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