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NSELING COLUMN諮詢專欄

COLUMN |專欄

諮商議題專欄-其他話題

我怎麼還停留在原地,最初的夢想呢?~給30歲的你

採訪/撰文:周志聰 實習心理師
受訪者: 洪玉帆 諮商心理師 

2016年在百般忙碌下匆匆過去了,當初的夢想,隨著時間慢慢被淡忘。一年又過去了,2017年的我怎麼還停留在原處?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自己屬於自己的夢想,在踏入社會的那一刻,對自己的夢想有著崇高的理想和願景。隨著現實生活的限制,當一個人開始對自己的夢想開始漸漸遠去,被迫得屈服於現實生活,而使得自己不再堅持夢想或將自己的夢想收進內心深處的某處,最後就會對自己產生質疑,內在的聲音也清晰的告訴自己:我怎麼還停留在原處?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我怎麼還停留在原地?」

洪玉帆諮商心理師認為停留遠處或「停滯」一事,並非全是負向的。如果把停滯視為一種暫停,為的是停下來整理自己擁有及所需的資源和裝備,然後再重新進行調整。「停滯」在職場上是一種普遍性的現象,當我們爬向頂端時,層級越往上,更進一步的機會也就越來越小。因此,幾乎所有人都會走上結構型的停滯期。

從Erikson的發展角度討論,從成年早期邁向中期,我們會期待自己能有所貢獻或產出,卻因自我需求與社會限制兩方面調和不易,導致停滯的焦慮及其他各種複雜心情的產生,而影響我們對此內在衝突產生適應上的困難感受。

另外,從生理、心理、社會此三個面向來看職場的停滯,我們在生理需求(例如溫飽、住行等基本需求)、環境對個體的期待及當下個人的狀態是否符合自己的期待(職場表現、職位或是一個人如何對社會有所貢獻等等),藉以滿足個人在工作上的的需求。當這些需求無法被滿足時,就會出現焦慮,停滯可能由此產生。

這些未被滿足的需求和適應上的困難,都讓我們因現實生活中的限制,讓我們對自己失去信心,導致我們放棄了自己當初的夢想。當時間久了,我們對自己在做的事就會開始產生倦怠,甚至對自己產生懷疑與焦慮。當焦慮頻繁出現的時候,可能會有些心身症的問題,例如胃痛、頭痛、睡眠障礙等等症狀,在生活中接二連三的出現,進而影響生活的品質。

因此,洪玉帆諮商心理師認為,我們擁有選擇的能力及權力,在選擇的過程中去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縱使在艱難的環境中讓我們感覺難受,如果我們試著將困難的狀態、危機及壓迫感視為一種機會,盡可能將危機化為轉機,會有助於我們找回對夢想的熱忱。

洪玉帆諮商心理師提供以下觀點,我們可視其為是一種對自我的了解和照顧,重新檢視自己現階段的生活品質,幫助自己有個喘息的空間:

一、自我整理
人是情感的動物,讓我們的決策受到情緒、意志力、自信心、思想及自我評價等影響。大多數時候,我們容易因情緒本能無意識與習慣性的思考方式 對事情進行評估。因此,整理內在的思緒成為我們了解問題根源很重要的核心。如果我們可以好好去看到自己的狀態,幫助自己用多重視角檢視自己目前在工作上的位置,我們就可以更彈性的去面對所有的選擇,經過思考後重新決定自己未來的方向。

二、化大目標為許多小目標
每個階段所面對的選擇都需要受到考驗,當我們能將大目標切為許多小目標,就能夠進行一個較為全面的決策,或許對於選擇較不容易出現失誤。這些小目標的設定有時候看起來很微不足道,以長遠的時間來看卻可能成為我們生命中重要的轉捩點。

三、尋求他人的協助
我們往往因生活中的忙碌,而疏忽對自己了解的機會,以致我們無法釐清內在的聲音,矇蔽了我們對目標的堅持,產生更多的焦慮和掙扎。
因此,透過與他人的對話,可以幫助了解內在的焦慮。當我們可以有更多訊息去思考現狀是否符合自己的期待,我們就可以聽見內在深層的聲音以及更多對環境的了解。

夢想需要我們努力的堅持,從現實生活眾多抉擇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努力向前邁進。或許這過程中會不斷調整自己的夢想,隨著夢想最核心的本質,我們最後一樣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夢想,讓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可以被我們活得淋漓盡致,不抱遺憾的過自己理想的生活。

想找心理師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