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NSELING COLUMN諮詢專欄

COLUMN |專欄

諮商議題專欄-情緒話題

青少年真的很難搞嗎? ~青少年諮商輔導不可不知的歷程

文:賴聖洋心理師

諮商輔導青少年,與諮商兒童或成人有極大的不同。首先遇到的困難是青少年是否願意接受諮商的意願,往往他們會排斥父母的諮商安排,其次是青少年對大人的刻板印象,他們總認為:「大人就是這樣!」(包括諮商師)。其他的困難還包括父母的問題(諸如:對諮商錯誤的期待、婚姻家庭的困境、父母本身的人格特質與身心狀況、、、等等),另外還有諮商資源的限囿、特殊青少年特質及衍生的問題、學校功能的侷限等,都是諮商實務上經常面臨的重重困難。

為了有效突破青少年諮商的困境,整合家庭、諮商、學校、醫療的資源,是有必要的作法,也是我們諮商所努力的目標。本文受制於篇幅,謹從諮商與家庭部分,分享個人在諮商青少年多年的經驗當中所體認到的重要歷程與做法,提供給重視親子關係的父母。

青少年叛逆嗎?

每位父母都盼望與自己青少年的孩子有良好的親子關係,然而常常事與願違,以至於許多父母同意認定他們青少年的孩子正處在「叛逆期」。青少年時期真的是叛逆期嗎?

發展心理學大師艾力克生(Erikson)就不認為如此。他認為青少年是在「自我認同」的階段,是由兒童期過渡到成人期之間的轉換階段,也是測試個人能耐限度、打破依賴心結,及建立新的自我認同形象的時刻。

我們可以這樣說,如果父母的親職角色,有助於孩子的「自我認同」,那麼他們會發展出正面的親子關係。但如果父母的親職角色扮演不當,妨礙干擾了孩子的「自我認同」,則很容易發展出負面的親子關係,也就是所謂的「叛逆」。

檢視你的親職角色

(一) 從「依附關係」來檢視
瞭解親子關係的早期發展,「依附關係」理論提供我們重要的線索,它主要的概念,可以從“依附關係循環”一探究竟。

所謂“依附關係循環”就是指新生嬰兒的需求及反應,會與父母回應的方式,形成良性或惡性的循環。例如:嬰兒肚子餓了會哭,父母以溫暖的關愛滿足他的需求,或者是粗魯的對待、延宕、甚至不予理會....,會形成不同程度的良性或惡性循環。循環若是良性的,就會建立起「信任」的依附關係,否則就會產生不信任的負面關係。這種依據【需求-反應-回應-信任或不信任】所建立起來的循環,奠定了親子關係的基礎。

因此,認識孩子的需求、並且予以有建設性的正面回應,儼然是親子關係中重要的課題。在我們的文化中,對於孩子的需求,比較偏重在生活的照顧(例如:吃得飽、穿得暖);至於回應的方式,也比較刻板嚴肅,有時候甚至過度的「條件化」。

(二) 從「關係理論」來檢視
瞭解親子關係的早期發展,「依附關係」理論提供我們重要的線索,它主要的概念,可以從“依附關係循環”一探究竟。

「關係理論」是我們諮商所「父母效能課程」所建構及使用的理論,所強調的有三種親職效能的模式,分別是“關係模式”、“反應模式”及“協商模式”。

“關係模式”的目標在於與孩子建立愛、同理與正向的關係,處理的主要焦點在於正視及瞭解孩子的需求。“反應模式”的目標在於與孩子建立合理的界限、正向的表達,處理的主要焦點在於傳達與理解父母的要求。“協商模式”的目標在於與孩子共同探索親子互動的原則、攜手建構達成共同目標的方法,處理的主要焦點在於執行力。這種依據【需求-要求-執行】所建立起來的循環,進一步擴充了親職角色的能力,關係理論的應用,對於親子關係有良好的功效。

發展心裡學家黛安娜‧包姆林(Diana Baumrind)在教養模式的研究中,將教養模式分類為:獨斷專權型、寬容溺愛型、袖手旁觀型以及威信民主型;發現在「威信民主型」的教養下,孩童發展得最為優秀。「關係理論」所堅持的原理,與「威信民主型」的教養原則不謀而合,兩者均強調接納與有效的管教孩子應同時並進。在這樣的教養情境下長大的孩子,不但與父母有良好的關係,也有良好的自我概念及能力感。

(三) 從維高斯基的「合作理論」來檢視
維高斯基的「合作理論」,強調兒童的發展是在與父母(或較有能力的夥伴)協同合作的脈絡裏逐步形成的。所以他特別強調合作式或引導式學習,用以激發孩子的潛在發展區。他提出了一項重要的概念,稱為「鷹架作用」(scaffolding),由較熟練的參與者針對初學者的情況,來進行設計其所提供的協助,以確使初學者能從協助中獲益,並增加對問題的了解。

這種依據【示範-陪伴-引導】所建立起來的互動模式,不論對孩子發展、親子關係都有決定性的影響力。如果父母有正面的「依附關係」當作基礎,運用「關係理論」建構自己的親職能力,且以維高斯基的「合作理論」作為孩子的「陪伴者」,如此我們就建構了與孩子攜手前行的合作模式,不但促進了孩子「心想事成」的能力,也成就了優質的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衝突

青少年經過十多年與父母互動的經驗,如果父母在生活上經常忽略孩子的需求,且經常對孩子要求、責罰、否定、控制、強迫....,青少年會對父母形成某種程度的負面刻板印象。當他們進入青春期之後,正處於自我認同的發展階段,對於自主性有很高的期待,如果無法化解內在的負面刻板印象,很容易與父母產生莫名的衝突,或者是暗地裏的被動攻擊(如:對同儕批評父母)或對父母陽奉陰違。

許多父母在這個時候尚未準備好去面對孩子長大的事實,仍然習慣性地將他們當作「小孩」來看待,按著自己的章法施工,希望孩子聽話(因為都是為孩子好!)。親子間存在著這樣的衝突,造成青少年出現許多的問題,包括情緒、行為、人際、學習問題 …... 等等。

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會發現自己越來越使不上力,孩子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終於父母帶著孩子尋求諮商的協助,然而在這種時候孩子通常的表現是抗拒,覺得父母又在操縱他們;也常有父母對諮商有著錯誤的期待,總是希望借助諮商員來改變孩子,這就是青少年諮商最具挑戰的地方!

青少年諮商歷程

諮商青少年從一開始就充滿著挑戰,不論是他們的意願、求助的動機、對大人的負面刻板印象、自主的需求、對父母的抗拒、自我功能的侷限 .......,都是進入諮商療程需要突破的。因此,諮商青少年的重點在於增強孩子求助的動機、重構對大人的正面印象、情緒的引導與疏通、理性思維的建構、增強實際的執行力.... 等等。

除此之外,協助父母的自我情緒管理、親職效能的提升、自我關係的成長…等,也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在諮商實務的歷程中,我們約略地可以將之分為五個階段:父母心理教育期、諮商關係建立期、親子關係考驗期、諮商工作期、親子關係合作期。

(一)父母心理教育期
當青少年出現狀況的時候,父母往往會急著想要扭轉消彌眼前的問題。但是在這個時候,父母最需要的其實是冷靜地去瞭解問題的癥結所在:親子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孩子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自己的親職角色出了什麼問題?

因此,諮商青少年的首要任務,就是對父母進行心理教育,協助他們去瞭解真正的核心問題是什麼。舉例來說:緊張的親子關係,常會引發嚴重的親子衝突,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因為孩子是「動態」 特質的孩子,加上父母在不明嘹的情況下長期錯誤的管教所造成的。這樣的瞭解,對於問題的解決及關係的改變,有很大的助益。

父母心理教育的另一個重點,在於親職效能的提升與訓練。「父母效能訓練團體」提供給父母一個成長的環境,一方面與其他父母一起探討與學習,另一方面也彼此的支持與相互協助。許多周遭錯誤的建議、管教方法(例如:你太寵你的孩子了...、孩子要打才會乖...),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都能夠有效的修正。

再者,父母需要對青少年接受諮商有正確的觀念,這是心理教育期的另一個重點!事實上當父母求助於諮商機構的時候,在心態上往往是想「借助」諮商員,來弭補自己對孩子的無力感。他們會期待諮商員用特殊的方法(說話的技巧與心理學的技術),使孩子能夠「聽話」。所以在諮商實務中,經常遇見這樣的父母,他們會「指導」諮商員當如何做。原來,他們心中對孩子有一幅「理想」的圖像,只是在過去的親子互動中,這圖像不但沒有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聯絡成形,反而越來越支離破碎,他們內心的焦慮可想而知,期待諮商員來「代工」也就不足為奇了。此時諮商員若忽略了這一點,以至於不小心也掉落在父母這樣的期待中,反而會引發孩子會對諮商員產生強烈的防衛,因為諮商員不過是父母的代言人!

(二)諮商關係建立期
青少年諮商的第二階段是與青少年建立良好的諮商關係,在許多的研究當中證實,這是諮商有效的關鍵因素。許多青少年對於諮商是排斥的,他們往往把諮商員當作父母的「替身」,「反正大人都是一樣的!」。得到孩子信任的諮商關係若無法建立,再好的諮商技能也無濟於事!

為了要達成這樣的任務,通常必須跟青少年建立「個別化」的關係。諮商員一方面澄清自己不是父母的替身,另一方面,尋找與青少年溝通的有效「題材」,好比:電玩、NBA職籃、職棒....。這樣的作法,青少年會感受到被尊重、接納、認同與善意,有助於改變他們對大人的刻板印象。

如果諮商員順利地與青少年建立了溝通與信任的關係,就可以運用關係模式中的作法,包括同理他們的情緒、了解他們的需求、正向認同他們的自我、肯定他們的表現....。這些關係治療當中的原理,往往蘊含著未來改變的能量,是諮商效能中非常重要的!

一旦青少年向你吐露了心中對父母的不滿與情緒,諮商關係就算初步建立完成。這時,需要提出一些具體的作法:「我會好好地跟爸爸媽媽談談,我相信問題可以透過討論來解決。」使孩子朝向「理性」解決的途徑,同時也改變他們刻板印象中既定角色的「無助感」。

(三)親子關係考驗期
當青少年與諮商員建立了好的關係,經過諮商員充分的溝通,「孩子不就可以了解父母一片苦心了嗎?如果不是這樣,問題到底出在哪裏?」許多父母有這樣的疑惑。

要回答這個問題,「依附關係理論」給我們很大的幫助。「依附關係循環」指出了“信任感”的形成,是由於需求總是被的正面回應。對於求助的青少年朋友來說,他們對於父母的不信任,往往是源於長期對父母「負面回應」的挫敗感,要他們重新相信父母會回應他們的需求,對他們來說必須要冒著再度受挫的高度風險。所以當他們面對諮商員所提出的解決方法,他們會懷抱著姑且一試及考驗父母的心態,這就是所謂的「親子關係考驗期」。

在諮商實務的歷程當中初入這個階段的開始,親子之間會互控對方沒有改變。孩子會說:「他還不是都一樣!」,父母也會抱怨:「諮商都沒有效!」,一時之間,諮商員變成了夾心餅乾。然而危機也是轉機,只要挨得過這個階段,當彼此都說對方有些改變的時候,整個情況就會漸入佳境,進而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在諮商實務的歷程當中初入這個階段的開始,親子之間會互控對方沒有改變。孩子會說:「他還不是都一樣!」,父母也會抱怨:「諮商都沒有效!」,一時之間,諮商員變成了夾心餅乾。然而危機也是轉機,只要挨得過這個階段,當彼此都說對方有些改變的時候,整個情況就會漸入佳境,進而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四)青少年諮商工作期
「爸爸媽媽他們有改變了!」這句話是諮商的歷程進入工作期的一個指標性訊息,象徵青少年對父母的刻板印象已經動搖,信任的幼苗發芽了!同時,也透露出父母這一方面的努力,已經滋養轉變了舊有的親子關係,準備開花結果了!在青少年的諮商當中,這是一個重大的轉捩點。

在此之前,父母與孩子間的「溝通」不過是角力、對抗、控告、抱怨的代名詞,好像永遠無法對焦。現在親子之間的心結逐漸化解,彼此的情緒也漸漸的疏通,因此也提供給關係「理性」滋長的空間。

進入這個階段,特別要注意提防「掉回」原來的情緒化互動當中。處理的方式是提醒雙方:互相的學習、正面的表達、彼此的處理、及一起成長。我們可以發現,當親子之間彼此給予對方正面的回饋,會使雙方都對未來燃起希望,即使眼前仍然不盡完美,卻是可以等候與期待的。這種從「結果導向」轉向「過程導向」的體驗,使雙方不再深陷在相互「論斷抱怨」的泥沼中,反而使彼此進入理性建構的狀態與過程。

此時,除了繼續注意對孩子需求的回應,也開始在諮商員的協助下對孩子〝逐一〞提出「合理」的要求(即同時考量採納孩子對自我要求的評估,親子雙方達成的協商結果)。所以關係治療中“問題解決”的「協商模式」就派上用場了!

當面對問題處理的時候,首要焦點仍然是關注親子雙方彼此的狀態,是否適合處理問題?如果有必要,寧可延後問題的解決,直到彼此調適良好才繼續進行問題的處理。倘若彼此的狀態良好,就可以在諮商員的協助下,一同探索問題背後的互動守則。這是一個雙向、開放、客觀的過程,不帶有「權威」的意涵(彼此的權威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而不是角色上!)。事實上,在探索互動守則的過程中,就是在建構孩子理性的「自我」,也是在協助孩子作有深度的思維。

親子之間一旦達成共識,就可進入實踐的階段,這時所強調的是實踐的「方法」。所謂「白貓、黑貓,只要會抓老鼠就是好貓!」,方法也是如此,主觀的、創造性的、嘗試性的,都可以被接受,重點乃在於當孩子進行探索、嘗試、修正、再嘗試....,直到開始產生正面的回饋與成果的時候,就逐漸產生了執行力,也將理性內化建構在「自我」當中了。所以,這個時候父母所要關注的不是「結果」,乃是在嘗試的過程中孩子的「心情」;在諮商實務中孩子的挫折感、過度完美、想要放棄...... 等等情緒尤其常見。在處理這方面的問題,我特別要推薦現實治療中的幾項原則:你想要什麼?你所做的是你想要的嗎?你有什麼計畫?對計畫的承諾、沒有藉口、沒有懲罰、永不放棄!

在諮商工作期當中,我經常會跟青少年提出一個概念:「工作-休閒」翹翹板。所謂「工作-休閒」翹翹板,就是在說明及強調每個人的一生都在面對兩大重要主題:一個是「學習、工作」,另一個就是「遊戲、休閒」。這兩個主題,好像在翹翹板的兩端,保持平衡才是我們最佳的利益。翹翹板的譬喻,在於提供青少年一個統整的思考架構,以協助他們處理自我內在的矛盾,建構理性思維的能力。在運用翹翹板原理時,為了修正大人總是強調學習與工作的弊病,我會經常關注孩子遊戲與休閒的需要,如果孩子願意的話,一起遊戲、運動會有更好的效果;親子之間也可以這樣作,這是關係的柔軟體操,有助於關係朝向正向循環的發展。

在這個階段,對父母或青少年進行心理評估或心理治療,經常是必要的。最常看到的現象有三種,首先是孩子屬於特殊的特質(如:亞斯伯格特質--等等),但是卻用一般孩子的教養方式,以至於產生了相關的併發症;其次是孩子為了轉移父母或家庭的衝突,常常會變成表現症狀的「病人」(Identified Patient);第三種也是困難度較高的一種,是父母本身有人格的問題或精神官能症的難題。此時不論是針對父母或孩子的個別心理治療,或是進行家庭治療,在青少年諮商的歷程當中已是絕對必要的。

(五)親子關係合作期
青少年諮商的最後階段,就是將諮商員與孩子之間所建構的關係,逐步的移轉給父母,這是諮商最重要的任務與目的。理想的親子關係應包括:朋友的關係(一起遊戲、聊天、喝下午茶)、教練的關係(感情的顧問、學業顧問、生活顧問),還有夥伴的關係(工作夥伴、經濟夥伴)。

合作期的親子關係,鼓勵父母運用維高斯基的「合作原理」,瞭解孩子的「潛在發展區」── 就是孩子可以做到、但是尚未開發的潛在能力,陪伴孩子去嘗試,鼓勵、激發孩子的動機,同理接納孩子的挫敗,一起探索各種新的可能性。

親子間開展了一個新的空間,孩子生命的藍圖再不是父母單為,而是同心協力與攜手並進構築出來的線條,待孩子成熟成長,彩繪上屬於他自己的亮麗色彩。

結語

青少年的諮商,在親子關係發展到彼此形成良性的循環時,諮商的機制就可以逐漸的撤出,回歸給父母來運作。雖然這是漫長艱難的過程,但是我看到許多的父母堅持到底,最終不但超越了親子關係中的困難,而且也給自己及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禮物與祝福 ── 在彼此的生命中相互的滋養,一起體驗了成長的喜悅!我相信透過這個過程,每個父母都會經驗到:「孩子是上帝給我們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