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NSELING COLUMN諮詢專欄

COLUMN |專欄

諮商議題專欄-親子話題

親愛的孩子,當你長滿刺,我該如何靠近你?——談父母與青少年的相處之道

文:張依雯 實習諮商心理師 參考/訪談:賴聖洋心理師線上親子講座、莫茲晶 諮商心理師

「不要整天碎碎念啦,你真的很煩!」「你們都不懂我,只會講一堆大道理。」
面對父母的關心,孩子一句「不知道啦」、「還好」、「嗯」,然後「碰!」用力甩上房門,父母的關心被隔絕在門外

身為父母,看著距離遙遠的孩子,無奈又心急,一不小心還點燃了彼此的戰火。不禁想起過去窩在身邊問東問西、分享生活點點滴滴、溫順乖巧的孩子。這樣的美好時光,似乎再也回不去了,當初那一個孩子,也逐漸的陌生、遠去……心底的落寞感受,油然而生,爸媽可能好奇這時候的孩子究竟怎麼了?

一、孩子已經是「準大人」
常聽到的說法認為青春期即是叛逆期,當父母用叛逆的視角來解讀孩子的行為,容易落入指責、指正的教養互動,引起孩子保護自己,進入衝突的惡性循環。此時身為父母的挑戰是發現孩子與自己期待的不一致,甚至挑戰我們認為的「應該」且無法撼動的準則,例如「你應該10點準時睡覺,照顧身體健康」、「你應該能夠自律管好自己的課業,自動自發準備考試,再談喜歡的興趣,畢竟未來不能靠這個吃飯」……

長期與青少年工作的莫茲晶心理師和賴聖洋心理師表示,其實孩子正經歷青春期重要的成長任務,即發展自我認同。孩子需要知道自己是誰、擁有什麼影響力,準備成為獨立且有能力的大人。換言之,這時候的孩子正是準大人。自然的,與準大人互動,肯定與兒童時期的孩子不同,需要轉換成與成人相處的方式。而與成人的對話,不需要太多指導性或指責,而是尊重對方擁有自己的想法和自主性。

因此,當父母發現自己的心急,忍不住想要指責孩子,而孩子不再順從,且擁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時,或許就是孩子成長的信號,即孩子成為準大人了,逐漸邁向獨立自主,開始儲備能力面對成人的複雜世界了!

二、「準大人」需要父母的協助
回想自己的青春歲月,我們都渴望有自己嘗試和探索的空間,而非依據爸媽過來人的經驗給予指令來生活。賴聖洋心理師提醒:除了違法或者過於脫序的情形,父母協助孩子學習自我調整的能力,適當放手會比不斷制止更有幫助。

學習成為大人的過程需要練習,此時陪伴孩子跌倒和體驗,是成長中需要走過的歷程。父母可以陪著孩子在事後討論並反思經驗,如:哪些孩子做得不錯、失敗的原因,適當地給予孩子肯定和帶領。

以開車作為比喻:人生像是一部汽車,孩子是坐在駕駛座上學開車的新手,父母則是坐在副駕駛座的教練,是開車的老手。此時,爸爸媽媽可以思考:新手上路的自己會希望副駕駛座的老手提供自己什麼協助?父母希望被信任,自己的判斷能被相信,同等的,新手在開車時,旁邊的教練大喊大叫,緊張焦慮的不斷發出各樣指令,甚至伸手移動駕駛盤時,其實也很容易影響新手的判斷和情緒,甚至干擾開車。當孩子學著開自己人生的汽車,身為老手的父母,我們可以試著展現好教練的姿態,我們信任孩子可以成為熟練開車的老手,教練在一旁的角色是幫助孩子在駕駛座上對自己有自信、安穩地開車。

青春期的孩子的行為有時候像是刺蝟般,但實際上他們也在練習成為一個大人。我們為孩子成長歡慶的同時,也鼓勵自己與伴侶,練習成為孩子好的人生教練,相信這對孩子是一份很美好的成長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