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NSELING COLUMN諮詢專欄

COLUMN |專欄

諮商議題專欄-親子話題

孩子,家事做不做

文:陳忠寅 諮商心理師

很多研究都指出孩子參與家事的程度愈高,家庭氣氛與親子互動愈好。但常有父母抱怨孩子不做家事,原因當然很多,下面提出父母較常發生的兩個NG親子互動:

NG 1:孩子是不主動做家事?還是其實是「學會」家事與他無關呢?
依據經驗,孩子至少有兩個時機會主動表達要做家事。第一次常發生在孩子剛會爬行、或剛會走路的時候,當父母在打掃時,他會靠近想要參與,但大多數父母因為覺得他礙手礙腳(或其它原因),所以會叫他去做自己的事,這是父母第一次告訴孩子做家事不關他的事。

錯過這次時機怎麼辦?沒關係,還會有一次機會。第二次機會就是在孩子讀國小時,老師都會邀請孩子回家幫父母做家事,但是當孩子回家表示要做家事時,大多數的父母會告訴孩子「不用,去複習功課」、「去看書」...等,這是父母第二次告訴孩子做家事不關他的事。等到孩子進入青春期、青年期,他已經習慣做家事是父母的事,也沒有把家事放在自己日常生活該做的事,這個慣性就會讓他在被要求做家事時感到厭煩。

NG 2:當孩子在做家事時,父母在做什麼呢?
有些父母在孩子做家事時,基於不放心或想指導孩子,總習慣站在一旁監督,若只是在一旁看著也還好(記得帶著“欣賞”的微笑),但有些父母不但在一旁看,還會同時批評指導,例如「你是會不會掃地啊,桌子底下也要掃啊!」、「你會不會拿掃把啊,這樣拿怎麼掃地啊!」、「掃不乾淨,動作又慢,簡直幫倒忙!」...等等。孩子在做家事時,旁邊的父母同時不斷給予批評,這樣可能會把孩子本來想做家事的動機澆熄,也對未來做家事望而卻步。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工作的時候,老闆在旁邊盯著你,同時一直出聲指導你,你會不會也覺得人生好難呢?

難道父母不能指導孩子做家事嗎?當然可以,而且這是父母的責任。只是我們可以有更好的做法,一方面協助孩子保持做家事的動機,成為生活習慣;另一方面也提升孩子做家事的技能。以下有五個建議提供給父母:

1.因為做家事的必要性並不亞於課業,同時是家庭生活的重要一環。當孩子主動表示要做家事時,可以先讚美他想承擔家庭成員的責任,例如「我很欣賞你開始想到要共同做家事」。讚美的角度與感謝孩子「協助父母」不一樣,如果你是感謝他協助你做家事,那孩子會得到一個訊息是「幫你做家事」,而非他應該要做家事。

2.當孩子主動表示要做家事時,應該要與他討論可以做什麼家事,並引導他準備與了解如何做家事,可以一起準備器具與示範如何打掃,依照孩子的能力給予「責任區」,一方面也能控制「災損」,不會反而成為親子衝突的來源。若孩子年紀太小,也不要拒絕他,可以給他一個安全的家事,讓他當作「遊戲」也很好,一方面好玩,二方面有參與感,培養做家事的正向感受。

3.不要叫孩子「馬上」或「立刻」去做家事。因為過去家事是由父母負責,所以父母多少都有做家事的時間表,意思是父母某種程度是計畫性的做家事,也不是「馬上」去做家事,所以如果常常想到就叫孩子去做家事,孩子一定會常碰到與個人時間的衝突,孩子長期放棄自己的個人安排去配合父母,不但增加親子衝突,也會逐漸增加對做家事的反感。因此,父母邀請孩子做家事,應該也要有計畫性,可以與孩子討論,或提早告知,給予充分的時間規劃與心理準備。

4.經過親子討論,確定孩子可以勝任與知道如何做之後,就應該信任他,也要有孩子會犯錯或搞砸的心理準備,才能讓孩子安心的做中學,不會因為犯錯而導致被責罵,進而對做家事退縮。當孩子做家事時,你也可以同時在旁做其他家事,營造團隊合作的氛圍。當然也可只在一旁監督保護,但切記不要在旁邊嘮叨碎念,這樣會制約孩子對做家事的嫌惡感。如果孩子做不好,可以用和善的語氣給予建議或示範,目的是要協助孩子做得更好,而不是強調孩子做不好。最後,如果孩子做完有任何瑕疵,建議先自己將它改善,不要在孩子做完家事後立刻給予糾正或批評,應該要在下一次做家事前給予建議,因為在開始之前建議是教導,做完之後建議容易產生被嫌棄的感覺。

5.要以愉快或有意義作為家事的結束。當大家一起做完家事,可以一起吃個點心,一起欣賞享受變乾淨的家庭環境,把做家事變成一個有成就感或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單純勞動的苦差事。甚至可以把大掃除變成一個定期的家庭活動,然後在結束後全家進行一個不同於平日的聚餐,這樣儀式化的打掃活動,也會讓做家事別具意義。

最後,如果父母都希望孩子將來的另一半會一起分擔家事,那父母就要一起分擔家事,並帶領孩子一起投入,如此孩子才不會有做家事的性別刻板印象,為將來他們自己的家庭帶來正向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