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NSELING COLUMN諮詢專欄

COLUMN |專欄

諮商議題專欄-親子話題

當孩子說謊時,父母如何是好?

採訪/撰文 彭韋銜 實習諮商心理師
受訪者 田宇暄 臨床心理師

「你今天吃了多少顆糖果了?」
「媽媽,我今天才吃了一顆,還可以吃多一顆吧!」
元君媽媽看著糖果罐裡的數量,知道元君說謊了,卻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上述的場景是否曾經出現在家中呢?身為父母的我們,察覺到孩子說謊一定覺得氣憤,同時也感到擔心,甚至懷疑是否是自己愛的教育(更多關於愛的教育不得不知的原則)讓孩子變成放縱,不知分寸。本文訪談田宇暄臨床心理師,帶我們一起了解孩子說謊的背後藏著哪些父母不知道的事情,也一起看看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如何處理孩子的謊言以及我們的情緒。

孩子為什麼會說謊?

孩子面對自己的需求未被滿足時,選擇用謊言來欺瞞父母,希望可以多吃一顆糖果或多看幾分鐘的電視,以便滿足自己的慾望。這些小謊言的背後藏著了孩子的需求,透過這些謊言,我們有機會去接觸到孩子不敢直接說出口的慾望。上述的例子便是元君被媽媽限制每天只能吃兩顆糖果,但元君感到不夠,因此欺騙媽媽自己只吃了一顆,希望透過謊言來爭取多吃一顆糖果。

宇暄心理師也提到了孩子說謊背後藏著兩種方向,除了上述所提及的滿足需要,另一種則是為了避免被懲罰。當孩子打破玻璃杯後,媽媽跑到了廚房,孩子立即說是家裡狗狗弄倒的,擔心承認後會被懲罰,因此緊張兮兮地將責任推卸給他人。這些謊言不僅透露了孩子的需求,也顯現了孩子的不安與緊張。

身為父母的我們,面對孩子說謊可以如何處理?

面對孩子說謊,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宇暄心理師針對兩種不同的說謊原因————需求未被滿足與逃避懲罰,提供了建議讓父母們參考。

(一)當孩子因需求未被滿足而說謊,父母可以嘗試將孩子的想法說出來「你很想再多吃一顆糖果,但現在不能吃喔」。當孩子這種「我還想要更多,但我不能」的內在想法被說出來後,孩子會知道原來父母有看見自己的需求,同時父母與孩子也擁有了更多的討論空間,去協調該如何處理這些需求。孩子在這之前未必理解父母所提出的限制對於自己的好處,因此當謊言發生時,父母可以試著在此時再次讓孩子理解此限制的重要性。

年齡較大的孩子隨著發展對於因果關係有一定的認識,因此父母可以將說謊的嚴重性與影響讓孩子知道,孩子才有機會去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倘若孩子的年齡太小,尚未發展出抽象思考能力,對於太遙遠的後果是難以想像的,例如父母限制孩子一天只能吃兩顆糖果,吃太多糖果可能會蛀牙或影響發展,孩子不能確定未來是否真的會發生蛀牙的結果,因此年齡太小的孩子只能停留在表面的規則去遵守,在不知重要性的前提下容易產生不遵守限制的行為。因此父母在表達限制時,用恰當的情緒表達,也能有助於孩子理解限制的重要性,父母可以用堅定的眼神與孩子接觸、配合認真的語氣向孩子表達限制,相較太兇或太輕鬆的態度都不易幫助孩子去認識此限制。認真的語氣可以幫助孩子在不了解規則的內涵情況下,依舊能感受且理解這限制對自己是重要的。除外,父母也能嘗試讓孩子了解說謊是不好的,可以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傳達誠實是重要的理念,並且強調誠實帶來的好處;可以相互知道彼此的想法、能有機會去幫忙彼此。壞處則能讓孩子知道,當孩子說謊時父母會難過與擔心。


(二)當孩子為了逃避懲罰而說謊,這可能表示孩子對於犯錯是感到害怕與不安的。父母可以試著給予孩子更大的安全感,讓孩子理解「犯錯不可怕,承認錯誤更勇敢」。當孩子犯錯時,經驗到的是父母的責備、大罵或是關心呢?若孩子犯錯後遭受了責備,則是變相地在刺激孩子未來犯錯後要掩蓋自己的錯誤,避免遭受到懲罰。反之,孩子犯錯後,父母先給予關心,這讓孩子經驗到父母是與自己同一陣線且理解自己立場的夥伴關係,當父母擁有接納孩子犯錯的彈性空間時,就擁有機會讓孩子與自己的互動更真誠誠實。孩子犯錯時,本身也有許多驚嚇、受傷的感受,父母的安慰會是當下最好的療藥。

要如何調適自己的情緒?

身為父母,我們看見孩子犯錯、說謊,必然也有生氣、擔心的情緒會冒出。正因為我們關心孩子,因此才會更期待孩子能擁有誠實的品格。面對我們的這些情緒,宇暄心理師建議父母可以試著轉念來幫助自己消化這些情緒。孩子說謊這件事是一個正常的發展歷程,父母轉念思考孩子說謊的行為意味著孩子獲得了另一種思考能力,從過去孩子看見什麼說出什麼的思維,發展至孩子開始用自主意識去思考如何滿足自己的需求或逃避懲罰。另外,孩子說謊也意味著父母對於孩子仍有一小部分的不了解,透過謊言,父母可以去接觸這些孩子過去未曾表達出來的想法與感受。並不是我們做得不夠好,而是孩子隨著發展也漸漸會發展出我們未能知道的感受與需要。

孩子的謊言藏有許多的小秘密,父母藉著謊言去認識孩子心中的秘密,也藉此陪伴孩子一同處理需求未被滿足或懲罰帶來的焦慮不安。父母利用轉念的方式除了能處理孩子說謊的狀況,也能幫助自己處理自身的焦慮與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