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NSELING COLUMN諮詢專欄

COLUMN |專欄

諮商議題專欄-親子話題

三大守則養出高EQ小孩─日常互動中培養孩子的情緒覺察力

文:楊琬琳 諮商心理師

「感覺孩子都不太愛跟我們分享心情,常常報喜不報憂」
「孩子時常突然暴怒,也說不出原因,生氣就動手動腳」
「小朋友時常很壓抑,不知道他在想什麼,不高興就去弄弟弟妹妹紓壓...」

情緒議題是每個孩子都需要學習、磨練的課題。情緒出了狀況,輕則影響生活與校園適應、重則影響孩子的家庭與人際關係,更甚者還會造成身體上的病痛,如腸躁、失眠、頭痛等身心症狀。

坊間有許多「情緒覺察、情緒管理、情緒表達」等課程,但其實情緒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把握生活的每一刻,即能帶領孩子更貼近自己的情緒。與孩子進行「情緒互動、交流」時,牢記以下三個守則,你心中也能有一個小小心理師。

守則一:注意到孩子有情緒時,用你的雙手接住「它」
當孩子分享開心的心情、展現開心的表情;或是抱怨負向情緒、做出生氣、難過等情緒行為時。以「接納」取代「制止」。

面對孩子的正向情緒,我們通常會被其愉悅的氛圍感染,這種情況下,很自然的可以請孩子多說一些、多分享一點。但當孩子處於負向的狀態,特別是孩子生氣、難過哭泣時,我們就很難如此從容面對,時常脫口而出「不要生氣、不要難過」,這些希望能安慰孩子,卻不經意「制止他擁有情緒」的話語。

透過「說出孩子的感受」,來表示您已經瞭解、接納他的情緒了,富含非常重要的意義。一來,當孩子有情緒行為時(如哭泣、丟東西、什麼事情都不想做),可能尚未意識到自己是因為有情緒才變成這樣,如果能指出孩子的感受,孩子就能對自己的狀態更有覺察;其次,當身為大人的我們允許孩子出現這樣的情緒,也暗示孩子可以接納自己這樣的感覺。感受被接納、得以疏通,才能產生解決問題的力量。

守則二:協助孩子梳理情緒產生的脈絡
在接住孩子的情緒後,針對我們對孩子的瞭解,描述、猜測他產生這種情緒的原因,並描述給孩子聽。這既是同理的一部份,也在協助孩子建構「自己的情緒是如何產生」之概念。

在心理學中,人們透過他人的回饋認識自己是怎樣的人,產生自我概念。在情緒學習中也是這樣的道理,孩子透過大人的回應,增加對自己、對情緒的理解。有更多的理解,就能在下次有情緒時產生更多的覺察,並且提高「好好表達」的可能。


守則三:以「我訊息」不帶批判的表達自身的感受
協助孩子梳理完情緒後,也讓孩子知道我們的感受。例如:聽到孩子開心的分享,我們也覺得好快樂;看到孩子很難過,我們也感到心疼;孩子生氣亂丟東西,我們受到了驚嚇。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將進一步瞭解到自己的情緒以及情緒行為,可能對身邊的人造成怎樣的影響。

完成了以上情緒互動後,再進行身為大人的我們最擅長的「問題解決」,跟孩子討論如何面對現在的狀況。這樣不僅會讓問題解決的歷程更順暢,孩子也能在過程中更認識情緒,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