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NSELING COLUMN諮詢專欄

COLUMN |專欄

諮商議題專欄-親子話題

小孩一直滑手機,父母怎麼辦?(二)

採訪/ 撰文 余詩盈實習心理師
受訪者 楊琬琳心理師

上一篇文章,琬琳老師帶我們認識孩子從網路尋求的心理需求後,這一篇我們一起來認識:父母可以做什麼?

1. 重新檢視親子關係,你們的關係夠親密嗎?

父母親可以回想上次跟孩子一起談心是什麼時候?因為只有當關係足夠時,家長才有資本領導孩子。當孩子已經跟手機形成某種緊密連結,用太強硬的方式很難真正把孩子拉出來,必須先有關係才能慢慢引導孩子用更適當的方式去滿足自己的需求。

 2. 如果發現關係很薄弱,就需要「逐漸」培養親密關係:
或許是礙於經濟壓力,父母雙方都忙於工作,而孩子已經長到12歲,但親子間一直沒有談心的習慣,對孩子的照顧大多是生理上、物質上的照顧。或許是爸媽下班後早已筋疲力竭,很難能有跟孩子談話的時間或精力。在這樣的狀況下,父母可以慢慢開始創造一些跟孩子相處的時間,慢慢產生一些談話。孩子很可能不會一開始就可以很靠近你、很願意分享心情,畢竟已經12年都沒有這樣的習慣,突然要孩子坐下來告訴父母這周的心情,很容易讓孩子覺得很奇怪,反而會更不想講。所以重點在於「逐漸」培養關係,可以先從安排一些很輕鬆的活動開始,像是一起吃下午茶、出去玩、聊聊天這一類的。

3. 關係足夠,就可以規劃一個固定的談話分享時間:
如果經過檢視之後,發現親子關係的資本足夠,也注意到孩子在心理上有一些需求,可以規劃一個親密的、輕鬆的時刻和空間,好好談論這些事情,讓孩子明白到你們是可以一起合作的。

4. 找到生活中替代的滿足需求的資源:
當父母了解孩子的需求為何,下一步就是思考如何找到身邊的資源來協助孩子滿足這個需求。比方說孩子很缺乏朋友,有很多人際上的需求,可以思考自己能陪伴孩子的時間多嗎?有沒有哪些親戚朋友的孩子可以一起玩?是否有機會幫孩子報名一些他有興趣的活動,藉此認識朋友。父母親先思考過如何解決,才會有辦法帶領孩子去解決這個問題。

如何建立孩子使用手機的規範

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習慣使用手機的不同強度,而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如果孩子已經明顯成癮,便不適合用強硬的方法,太強硬的方式可能反而付出更多代價,讓情況越來越糟。此時非常建議家長與專業資源結合,例如學校、諮商師或是醫療體系(兒心科),透過專業力量來提供協助家長與孩子共同面對成癮的困擾。

如果孩子只是沉迷,因為很喜歡或覺得好玩而停不下來,家長可以藉由孩子喜歡的其他東西引導孩子慢慢脫離手機,也趁此跟孩子討論手機的使用規則。例如家長觀察到孩子很喜歡打球,或許家長可以跟孩子約定周末一起去打球,但平日要少玩一點手機,早點睡覺,周末才有力氣好好打球,然後一起訂定一個規則,規範平日使用手機的合理時間。

父母如何看待手機與人的關係,是建立孩子規範的關鍵

若孩子已經沉迷,可以藉由孩子喜歡的事物來引導他慢慢脫離手機。不過,最好的做法還是在提供孩子3C產品之前,父母先思考過自己怎麼看待人跟3C產品的關係,由此與孩子討論使用手機的規範。孩子會很自然地模仿父母,如果父母一直在飯桌上使用手機,那孩子拿到手機之後自然也會一起在飯桌上使用。若父母對於人和手機維持什麼樣的關係比較恰當已有清楚的想法,便能著手訂定手機的使用規則,例如寫完功課才能玩、可以玩遊戲但不能加值,或是不能玩某種類型的遊戲(根據手機遊戲的分級),以及規範的執行方法,像是要怎麼下載遊戲、怎麼給家長審核。當規範及執行方法都得到孩子與家長雙方的同意之後,才給孩子手機。設置規範時,如果能跟孩子共同討論會是更好的,讓孩子知道這樣規定是為了什麼,為了讓她眼睛有充足的休息嗎?為了維持他的作息正常嗎?還是為了讓玩耍的時間不會影響到課業?

在討論與執行規範時要特別注意:
1. 設計規範要避免情緒化:規則的設定必須是固定的架構,不能當家長心情好的時候就給孩子,心情不好就不給,這樣孩子可能也會學著用情緒來索討手機。
2. 藉由不預設規範來訓練孩子的自制力會有風險:有些家長希望能訓練孩子的自制能力,所以決定不先討論規範,直接給孩子手機,觀察孩子會怎麼做,這樣的做法會比較有風險。畢竟,兒童、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可能還沒發展出完整的自制能力,沒有提供他一個架構來遵守,等到他養成自己的習慣,再要去改變或調整就會比較困難。

最後對於家長的提醒

反思自己對3C產品的看法,以及對生活的價值觀是非常重要的。這一輩的父母與孩子接觸到3C產品的生命階段很不一樣,父母在成年後才接觸3C產品,所以會自然覺得是以工作為重。但對孩子來說,3C產品是他們一出生就有的東西,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父母對於3C產品與生活的價值觀要有足夠清楚的想法才有辦法跟孩子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