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NSELING COLUMN諮詢專欄
COLUMN |專欄
諮商議題專欄-人際話題
讀空氣?毒空氣?
採訪/撰文 黃亞諾 實習諮商心理師
受訪者 邱羣倫 心理師
甚麼是讀空氣?
這是來自日文「空気読めない」,直譯成中文為不擅長閱讀空氣,是用來形容人的詞彙。用我們日常用語來表達就像是指「這人真白目」、「應該是沒帶腦袋出門」、「講話不經過大腦的嗎?」等意思。
換句話來說,讀空氣像是華人社會中的察言觀色,是在社交網絡及不同場合都需要的技能。一旦缺少這樣的技能,就會被冠上白目、不解人情…等類似的稱號。只是物極必反,如果在人際互動中過度讀空氣、捨棄自己的需求,被迫隱藏自己,只為了順應當下的空氣,久而久之就會忘記最原本的自己。
「很容易在意他人的評價。」
「以滿足他人的期待為優先,無法幫助人,心中會產生莫名的愧疚感。」
「為了融入團體而戴上面具,不敢表達自己內在真實的感受。」
「與人聊天時,總是在顧慮如何應對最恰當,深怕自己講錯話」
如果你對以上敘述很有共鳴,這樣的情形已經對你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擾,甚至影響你不再願意與更多人接觸,也許你正在過度的讀空氣。
擅長讀空氣並不是件壞事,但空氣是用來呼吸,而不是來毒害自我的聲音。

那就不要讀空氣?
確實,我們要避免做到過度的讀空氣,邱羣倫心理師提到:「過度在意他人想法以及環境的氛圍,身體也會透過某些生理狀況產生警訊,像是頭痛、胃痛…等。」但不是要捨棄這項社交技巧,而是要學會更恰當與它相處,讀空氣是項天賦,不讓讓它成為天下最沉重的負擔。
時常被讀空氣所困擾的人,在社交場所常常感到不自在,因為需要隱藏自己的聲音、滿足他人的期待,並且極盡所能不給他人帶來不必要的困擾,這樣人際互動下帶來的焦慮及壓力,除了與世隔絕之外,還有辦法可以來應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