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NSELING COLUMN諮詢專欄

COLUMN |專欄

諮商議題專欄-人際話題

拒絕─為自己設立界線

採訪/撰文 鄭維萱 實習諮商心理師
受訪者 林淵渟 心理師

「面對主管的要求,我只能說好。同事請我順便幫個忙,我想我也不是不能。朋友問我假日有沒有空,我確實沒有工作或安排事情,所以也不好拒絕。」。

葉斯曼幾乎什麼要求都答應。可是下班回家,一個人夜深人靜時,有股巨大的壓力才從心裡漸漸浮現,想起還有一對代辦事項就令他沮喪與焦慮。他抱怨其他人怎麼能如此不體貼,想起雪片般飄落的要求使他心中有股憤怒。

最近他說,他決定遞出辭呈,他不想與朋友和同事維持關係了,他覺得生活好累。老闆很意外,怎麼想不通到底為什麼葉斯曼突然要離職。

「我沒有選擇,分組報告時,當沒有人跳出來做,也只能我做。很多時候能比較有責任感,能力比較好的人,也只好多勞。我覺得很不公平,我好累。」諮商室裡小芳疲憊且充滿委屈,心理師林淵渟覺得心疼。

許多人也會有類似的經驗,我們面對他人提出的邀請或請求,有時真的好像別無選擇。現實環境中,需要考量與顧慮的層面很多。職場上可能會需要考量與主管間的權力關係、同事間的人情、朋友的關係、家人的期待、與社會文化或多或少傳達服從權威與鞠躬盡瘁的精神。

如果表達拒絕,會不會就是自己不夠朋友、不夠盡責、令人失望。種種的壓力似乎逼得我們別無選擇,只能答應。可是偏偏我們都不是超人,精神體力有限、心力有限、時間也有限,如果甚麼都答應,那可能很快就會讓自己耗竭。

我們都需要一個攔沙壩,幫助我們過濾掉一些東西,這個攔沙壩叫做─拒絕。但是要建構這個壩子,需要一些勇氣和時間。
「拒絕」是為自己建立一道健康的界線,就像你家的庭院有一道籬笆圍住,區分了內與外。籬笆內是屬於自己的地盤,你可以決定甚麼人可以進來,不速之客就擋在門外。 

這道籬笆宣示了你的「所有權」。大多數的人能比較清楚知道具體的東西(如:物品、身體)的所有選,像是我的手機,別人要看、要拿需要經過我的同意。然而,我們比較容易忽視無形的時間、感情等,也屬於自己的領域,我可以決定想不想給與能不能給。

如果有了「所有權的」概念後,接下來你可能會很疑惑的是,要如何衡量自己的籬笆要開放與否?都不開放好像最安全,但「完全的拒絕」就如同蓋了一道高牆,將自己關在裡面,和外界沒有交流。這樣的界線缺乏彈性,就像蓋得太高無法讓水流通過的攔砂壩,水庫沒有水注入,會變成一湖死水。健康的界線好比細胞膜,它能過濾掉雜質,讓有營養的東西進來,也可以排出細胞的廢物。

我們需要仔細評估這件事是否屬於我的責任範圍。若不是,那我自己的心意如何?這東西是我想要的嗎?回到自己的內心去思考很重要,這是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的開始。在建築這個攔沙網過程中,有時我們可能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如果從小就沒有建立明白自己有所有權的觀念,也會使得你在面對別人的要求時,較難拒絕。這方面可能自己需要做自我探索與覺察,並練習區分找回自己的所有權。

  如果這件事不再我的責任範圍,也不是我想要的。接下來就是去評估「拒絕的壞處」,若是拒絕後自己擔心的事情是什麼?拒絕所帶來結果與他人的反應自己是否能承受。在築這層攔沙網時,你可能會承受一些阻力,像是他人負面的情緒。有時你能需要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建立攔沙壩的過程,有時確實很需要勇氣,下面一層層的攔沙網可以幫助你增加築壩的勇氣和成功率。

第一層、清楚明白「我是可以做決定的」:了解自己擁有什麼。
第二層、清楚明白「我是可以說不要的」:問自己這是我想要的嗎?
第三層、釐清自己對於拒絕的害怕與擔心,可能需要承擔的風險,而你願意承擔這樣的風險嗎?
第四層、幫助自己降低可能的風險:培養拒絕的技巧,像是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且真誠的表達。或是想想看有沒有其他的替代方法或選項,當選擇變多時,也能夠幫助我們分散面對風險的壓力。

有些強大的泥沙水形成的阻力,會使我們在蓋壩子時,感到吃力與艱難。但它幫助我們去區分出水流與沙子,哪些是自己的責任,哪些屬於別人的責任,好讓水可以流動,使水庫不淤積泥沙。

勇氣呼喊:「這是我的!」,我的領域,我有權利好好管理它。